【明報專訊】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昨日上午11時34分發生黎克特制4.8級地震,香港天文台亦錄得有感地震,並接獲逾4000名市民報告感到數秒震動。天文台及香港大學學者均質疑,震央極接近新豐江水庫,推斷是次地震由該水庫誘發,估計水已滲進水庫底下泥土層內的隙縫到達地殼表面岩層,令地下水壓上升,引致地震。廣東省地震局則指是次為天然地震。
香港震感如小型貨車駛過
天文台表示,是次震央位於天文台以北約180公里, 初步分析顯示香港所感的震動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三度,代表室內有震感,懸掛的物件會擺動,震感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震動。地震震級是反映震源釋出的能量,烈度則代表對某處地點人類的影響,由1至12度不等,數字愈大,即破壞力愈高。
天文台科學主任梁延剛懷疑,是次地震與震央所在的新豐江水庫有關,指水庫建造工程導致當地間歇出現地震。天文台去年兩次錄得河源地震,並分別接獲10及14名市民報告感到震動。梁延剛說,昨日天文台共接獲超過4000名市民報告感到震動,數量比去年兩次有感地震明顯上升。中電表示,大亞灣核電站6台發電機組昨運作正常。
學者:滲水致地殼受壓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亦有相同懷疑,指新豐江水庫自1960年落成以來已多次誘發地震,單是去年已有兩次。他表示,當水庫開始蓄水後,水會穿過水庫下泥土層內的隙縫,抵達地殼表面岩層,會合原有的地下水,令地殼所受的水壓上升。
陳龍生續指出,岩層長期受壓下,最終會釋放能量,形成地震,不過水庫誘發的地震一般只達黎克特制3至5級,甚少達7至8級的大地震。另外,香港的地震風險亦僅屬中級至輕微程度,每數百年才有可能遇上7至8級大地震。
資料顯示,史上錄得強度最高的水庫誘發地震達黎克特制6.5級(見表),新豐江水庫落成初期亦曾誘發6.1級地震。廣東省地震局監測資料亦顯示,自水庫落成以來,河源當地共發生過46次4級以上有感地震。
廣東省地震局:屬天然地震
中新社引述廣東省地震局預報室主任葉秀薇指出,是次地震的震央位於新豐江水庫西北邊緣,初步了解後認為是次並非水庫誘發地震,而是中等天然地震,並指河源接下來仍會有3至4級的有感地震,但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河源去年2月16日及8月31日分別錄得4.8級及4.2級地震,其中2月一次獲廣東省地震局確認為水庫誘發地震。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