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筆者支持長者生活津貼免審查的文章於去年11月22日刊登後,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李同學的查詢,她提出了三個尖銳的問題。前文因篇幅所限沒有說清楚,現澄清觀點,希望引發更多討論。
李:您提到,對今天已經退休或者即將退休者,要去推動勞、資、官三方供款的模式已經不可能,具體原因您覺得應該是什麼?您還提到,政府需要有主導的角色,透過稅收和其他恆常的財政收入去支付退休保障,其他恆常的財政收入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政府應該承擔
回應:已經和即將退休者,直接由他們自己以及僱主供款提供退休保障已經不可能,需要社會的共同承擔。當然還包括家庭主婦和因不同原因無法進入僱傭關係者。假如這幾類的人數過多,在實行全民退休保障的初期可能有壓力,所以政府應該承擔保障這幾類的人。香港的稅率很低,但香港政府有巨額盈餘,主要是靠非稅收的財政收入。政府將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當為非經常性開支,並以此為由,拒絕增加經常性開支,儘管政府擁有起碼6000多億的財政盈餘(加上6000多億外匯基金盈餘)。這種思維是錯誤的,賣地等收入一直都是香港財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即使有所波動,但是從長期來看,基本是很穩定的(參考方志恆先生2012年2月6日在《明報》的文章〈香港公共財政的核心問題〉),除非改變市場主導的房屋和財經政策。
李:據報道政府將討論成立專責小組,研究退休保障的相應措施。倘若政府真的考慮以加稅應付巨大的財政開支,會不會對一向依賴低稅制的香港經濟受到打擊,損害長遠利益?
「尋底的競爭」
回應:低稅制是優勢還是「劣勢」,要看對誰而言,不能籠統地說。香港的低稅政策對大財團是優勢,但對香港以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發展帶來很大的破壞。學術界在分析全球化下的勞動標準時,有個說法,就是「尋底的競爭」(race to bottom),即是各國不斷降低勞動標準,去吸引跨國企業的投資。可是出現「尋底競爭」的不僅僅是勞動標準,還有稅率,香港是亞洲地區稅率「尋底競爭」帶頭者。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台灣和新加坡近年來大幅度調低利得稅率,他們的政府游說社會接受的原因就是面對香港的競爭。減低稅率的另一面就是福利標準的減低。所以最近台灣出現了新的危機,就是政府可能無法支付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所以,假如香港能提高稅率,不僅有利於改善香港社會發展,也有利於周邊地區的發展。民間有人倡導累進利得稅,就是要透過提高高額盈餘財團的稅率,減低生存困難的中小企的稅收,並透過轉移支付,改善貧富懸殊,令社會經濟平衡發展,對中間和底層社會來說,這才是「優勢」。
李:倘若推行全民退休保障,會令作為納稅人主力軍的年輕人遭受巨大的交稅壓力,您認為政府應如何考慮財務及融資方面的安排,才能避免向年輕一代抽重稅,又同時解決到退休保障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得益不僅是長者
回應:全民退休保障得益的不僅僅是長者,也是年輕人。假如長者能得到退休津貼,起碼他們的子女給的「家用」可以少一點。現在年輕人的就業高度不穩定,父母的退休生活缺乏保障,必然會增加心理壓力;為怕失去工作,在職場面對欺壓也被迫忍耐。再者,這個制度長期落實,也就代表年輕一代將來退休時,也能得到保障,對未來的擔憂可以得到紓緩。對於稅制,應行累進制,高收入多交稅,中等收入少交稅,低收入不用交稅,還能得到額外的補貼。在香港,利得稅是劃一的(16.5%,遠低於經合組織的平均26%);入息稅雖然有累進成分,但是不足夠,最高標準稅率是15%(台灣是40%,新加坡是20%,南韓是38%)。所以,說全民退休保障必然會增加年輕人的負擔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賺取巨額利潤的財團和有豐厚收入的個人(包括年輕人)多交稅,是合理的常態,但是總的來說,稅務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減低低收入者的負擔。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