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癸巳蛇年第一次與讀者見面,祝大家新年進步!
春節最常聽到的祝願是「恭喜發財」。整體來說,香港社會早已發財,人均生產值、人均收入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早已躋身富裕社會的行列。
富裕社會也會有貧苦人口,香港亦不例外。近年香港的貧窮問題備受關注,要求扶貧的聲音愈趨響亮,現屆政府決定重設扶貧委員會,今年初已開始工作。
扶貧委員會其中一項迫切任務是制訂貧窮線。根據傳媒報道,有關貧窮線的一個爭議點是應該只以入息中位數某一比例水平來劃定,抑或是計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房屋、醫療、教育等)所產生的「脫貧」效果。
有關貧窮線的爭議表面上是影響計算出香港有多少貧苦人口,但貧窮線的意義應該超越一個靜態的貧苦人口數字估算的功能,它更重要的意義是讓我們了解社會不公平和失衡有多嚴重,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否有效地令貧苦人口脫貧。
「貧」不應理解為只是一個數字
事實上,「貧」不應理解為只是一個數字,或者只是物質上的匱乏。香港早已成為富裕社會,所以香港的貧民更多是貧困而不是貧窮。他們面對的不是長期的飢餓、不是毫無片瓦遮頭、不是疾病纏身而沒有能力求醫、不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面對的是找尋自食其力機會的困難,面對的是憑藉能力和苦幹向上流動的困阻,面對的是跟社會主流普羅大眾做一些簡單的生活消閒康樂活動的困擾,例如到戲院看一場戲、到距離較遠的鬧市或者郊野公園度過一個假日都感到困難,更遑論外遊、培養文娛體育的興趣等等。
香港既是一個富裕社會,那麼一個勤勤懇懇工作的人理應不需要面對上述的困難、困阻和困擾。貧困仍然存在,是「社會的錯」,是由於社會上的結構性成因,而結構性成因大致上有兩大源頭,一個就是資本主義制度運作衍生的社會失衡,另一個是政府政策的失誤。
社會失衡反覆出現無可避免
在未有更好的社會經濟制度之前,我們未能徹底拋棄資本主義,所以社會失衡情况反覆出現是無可避免的現象。本來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扭轉失衡現象,但政府政策出錯亦可能令失衡情况更形嚴重。
以居住問題為例。私有產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最核心價值,所以物業除非是政府擁有,否則都是私人擁有。社會住房分配不均,表面上是個人能力問題。政府興建公營房屋於是被定位為社會福利,而居住於公營房屋的人就是「享用」了社會資源。
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是﹕香港所有土地其實是政府擁有,而所謂政府擁有的本意應該是由所有市民共同擁有。換句話說,在起步線上,我們一般市民與巨無霸發展商的大股東所擁有的土地應該是一樣多。政府把土地拍賣,價高者得,樓價遠比地價高,令地產商和有能力置業的人受惠,這是市場令社會失衡的「正常」現象。政府興建公營房屋只是用以「補救」拍賣土地所帶來部分市民因無能力置業而陷入貧困這個結果。需要公營房屋的市民並不是「享用」了社會資源,而是社會還他們一個公道。
再推論下去,政府政策如果只是「補救」性,雖然可以減少貧苦人口的困難,但貧困的結構性成因未解決,不斷有市民會因為地產物業市場所形成的社會失衡跌落貧困的處境。政府有責任進一步考慮如何從土地和房屋政策的根本處減少造成社會失衡的效果。我並不認為一定會想到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在概念上認為扶貧只是幫助有需要的人士「上樓」,只是處理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的結果,而不是其成因。正因如此,縱使香港的公營房屋已經存在差不多60年,住屋問題仍然是貧困人口形成的原因。
扶貧策略目標應是滅貧減貧
總的來說,扶貧策略不單是制訂了貧窮線後只是向貧困人士「派福利」。持有這種觀念去扶貧,自然地就想壓縮貧困人口數字從而減少福利負擔。
長遠來說,扶貧策略的目標應該是滅貧、減貧,在源頭防止貧困的出現。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不必計算公共服務的扶貧效果後再來劃定貧窮線,而是以入息中位數的一定水平比例劃定貧窮線後研究貧困人口在哪些方面面對最多最大的困難和困阻,並在這基礎上研究調整社會失衡的對策。
貧窮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貧窮問題基本上由結構性問題而起,而不是偶然和突發。先確立了上述對貧窮的正確認識,社會才能制訂扶貧、減貧、滅貧的策略。扶貧委員會向這個方向進發,我們才能對它有更大的期望。
盧子健
公共事務事顧問
春節最常聽到的祝願是「恭喜發財」。整體來說,香港社會早已發財,人均生產值、人均收入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早已躋身富裕社會的行列。
富裕社會也會有貧苦人口,香港亦不例外。近年香港的貧窮問題備受關注,要求扶貧的聲音愈趨響亮,現屆政府決定重設扶貧委員會,今年初已開始工作。
扶貧委員會其中一項迫切任務是制訂貧窮線。根據傳媒報道,有關貧窮線的一個爭議點是應該只以入息中位數某一比例水平來劃定,抑或是計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房屋、醫療、教育等)所產生的「脫貧」效果。
有關貧窮線的爭議表面上是影響計算出香港有多少貧苦人口,但貧窮線的意義應該超越一個靜態的貧苦人口數字估算的功能,它更重要的意義是讓我們了解社會不公平和失衡有多嚴重,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否有效地令貧苦人口脫貧。
「貧」不應理解為只是一個數字
事實上,「貧」不應理解為只是一個數字,或者只是物質上的匱乏。香港早已成為富裕社會,所以香港的貧民更多是貧困而不是貧窮。他們面對的不是長期的飢餓、不是毫無片瓦遮頭、不是疾病纏身而沒有能力求醫、不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面對的是找尋自食其力機會的困難,面對的是憑藉能力和苦幹向上流動的困阻,面對的是跟社會主流普羅大眾做一些簡單的生活消閒康樂活動的困擾,例如到戲院看一場戲、到距離較遠的鬧市或者郊野公園度過一個假日都感到困難,更遑論外遊、培養文娛體育的興趣等等。
香港既是一個富裕社會,那麼一個勤勤懇懇工作的人理應不需要面對上述的困難、困阻和困擾。貧困仍然存在,是「社會的錯」,是由於社會上的結構性成因,而結構性成因大致上有兩大源頭,一個就是資本主義制度運作衍生的社會失衡,另一個是政府政策的失誤。
社會失衡反覆出現無可避免
在未有更好的社會經濟制度之前,我們未能徹底拋棄資本主義,所以社會失衡情况反覆出現是無可避免的現象。本來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扭轉失衡現象,但政府政策出錯亦可能令失衡情况更形嚴重。
以居住問題為例。私有產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最核心價值,所以物業除非是政府擁有,否則都是私人擁有。社會住房分配不均,表面上是個人能力問題。政府興建公營房屋於是被定位為社會福利,而居住於公營房屋的人就是「享用」了社會資源。
我們不應該忘記的是﹕香港所有土地其實是政府擁有,而所謂政府擁有的本意應該是由所有市民共同擁有。換句話說,在起步線上,我們一般市民與巨無霸發展商的大股東所擁有的土地應該是一樣多。政府把土地拍賣,價高者得,樓價遠比地價高,令地產商和有能力置業的人受惠,這是市場令社會失衡的「正常」現象。政府興建公營房屋只是用以「補救」拍賣土地所帶來部分市民因無能力置業而陷入貧困這個結果。需要公營房屋的市民並不是「享用」了社會資源,而是社會還他們一個公道。
再推論下去,政府政策如果只是「補救」性,雖然可以減少貧苦人口的困難,但貧困的結構性成因未解決,不斷有市民會因為地產物業市場所形成的社會失衡跌落貧困的處境。政府有責任進一步考慮如何從土地和房屋政策的根本處減少造成社會失衡的效果。我並不認為一定會想到有效的方法,但如果在概念上認為扶貧只是幫助有需要的人士「上樓」,只是處理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的結果,而不是其成因。正因如此,縱使香港的公營房屋已經存在差不多60年,住屋問題仍然是貧困人口形成的原因。
扶貧策略目標應是滅貧減貧
總的來說,扶貧策略不單是制訂了貧窮線後只是向貧困人士「派福利」。持有這種觀念去扶貧,自然地就想壓縮貧困人口數字從而減少福利負擔。
長遠來說,扶貧策略的目標應該是滅貧、減貧,在源頭防止貧困的出現。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不必計算公共服務的扶貧效果後再來劃定貧窮線,而是以入息中位數的一定水平比例劃定貧窮線後研究貧困人口在哪些方面面對最多最大的困難和困阻,並在這基礎上研究調整社會失衡的對策。
貧窮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貧窮問題基本上由結構性問題而起,而不是偶然和突發。先確立了上述對貧窮的正確認識,社會才能制訂扶貧、減貧、滅貧的策略。扶貧委員會向這個方向進發,我們才能對它有更大的期望。
盧子健
公共事務事顧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