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殘障小家舍 互助暖在心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10日 23:35
2013年02月10日 23: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大紅揮春和牆飾、滿桌住家菜,6名智障人士及「家姆」、「家兄」、義工圍在一起吃團年飯,飯桌上他替他夾菜、他和她拌嘴。他們當中有的是孤兒,有的因父母年長無力照顧,都在扶康會的小型家舍「扶康家庭」中,重拾家庭溫暖。他們早上各自上班、到中心接受訓練,晚上則回到這個家。扶康會認為,家舍有助智障人士發展及融入社區,亦有意在港九新界成立更多家舍,但要為覓地而頭痛。


扶康會1997年起陸續在全港設4間家舍,每間只有6至8名成員,其中3間設於私樓或公屋內。創辦家舍的方叔華神父強調,這是「家」而不是院舍,家庭成員容貞每天早上起牀後吃過早餐,會自行乘車到荔枝角當清潔員,下班後在街上逛逛,晚上回家吃晚飯看電視。至於能力較弱的成員則由義務負責輔導和照顧的「家兄」送上車,到鄰近的展能中心或工場。家舍的主要職員只有充當母親角色的「家姆」,負責留宿及照顧所有成員起居飲食。


每間6至8人 生活如常人

沒有血緣關係的一眾成員在同一屋簷下,如其他家庭般時有爭拗,有時互不瞅睬,但很快又會打成一片。方神父笑言,每次身體不適,總有成員主動斟茶遞水;看到他沒笑容,不太懂說話的成員會輕輕拍他叫「爸爸」,令他倍感貼心。智障人士服務每次要進入社區,幾乎必定遇上地區阻力,方叔華說,街坊最初亦有憂慮,但他強調「我們是家庭,不是做服務」,成員每天如常進出,見人即笑容滿面打招呼,反而獲得街坊歡心。鄰居大門常開全無抗拒,樓上印度家庭更記得家舍每名成員的生日,定期送上寫有名字的生日蛋糕,有時更有禮物送上門。


租金貴 擬找村屋發展

扶康家庭成員由輕度至嚴重智障,扶康會董事局副主席林小玲指出,此服務需求很大,他們亦有意擴展,但面對租金高昂,正考慮找村屋發展。她說,若政府在發展公屋時已預留單位讓機構進駐,遇上阻力會較小。現時家舍以自負盈虧形式營運,人均成本費約9000元,相較政府院舍的1萬元低。林小玲認為,政府可以「錢跟人走」概念資助智障人士,讓坊間自行發展小型家舍。她又指出,日後會讓部分能力較高的成員到長者中心探訪,以證明智障人士亦能服務社會。


院舍生活令自理能力退化

除扶康會外,竹園區神召會、鄰舍輔導會等亦有營運類似的家舍,但成員人數較多。立法會長期護理政策聯合小組委員會主席張超雄指出,讓殘疾人士融入社區,是全球殘疾服務發展趨勢,而「小班」相處亦有利智障人士維持能力。他續指出,現時除家舍外,輕至中度智障人士的出路只有輔助宿舍,但平均輪候時間長達31.5個月,故智障人士即使有自理能力,若無人照顧,亦只能進入規限多的院舍度過餘生,能力會退化得更快。


他又稱,家舍只需一至兩個單位較易「插旗」,認為在加快興建院舍同時,鼓勵更多家舍設立,亦可間接紓緩院舍人龍。


明報記者 袁柏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