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再就紅隧與東隧分流方案,諮詢公衆,從所鋪陳數據看來,以方案A和方案C的效益較大,而方案C中,營業車輛使用紅隧,基本上維持原收費或加幅輕微,而私家車每程加10元至30元,這個方案,明顯有減低營業車輛反彈的考慮。政府推動施政,不能漠視民情和業界反彈,諮詢文件有關方案C的安排,相信是政府為分流措施尋求最大公約數;而現實上,政府為推動政策而盡量減少阻力,也是務實的施政取態。
阻力較小
效益較大
諮詢文件的3個方案,都是「紅隧加價、東隧減價」,分別在於各類車輛加價減價幅度不同。其中方案A按資源管理為本原則,較大車輛與較小車輛比較,由於佔用較多路面,對路面造成的損耗也較大,所付隧道費理應較高。方案A按這個原則,所有車輛使用紅隧都要加價,營業車輛的加幅最高,其中巴士加幅超過兩倍,雙層巴士由每程15元加至47元,小巴由10元加至25元,重型貨車由30元加至56元,的士由10元加至19元,反觀私家車則加5元,由20元加至25元。
可以預見,營業車輛對方案A會有強烈反彈,增加政府推行政策的難度;另外,營業車輛成本增加,勢必轉嫁給市民,屆時它們大幅加價,除了招來市民不滿,也會推高通脹。所以,按資源管理處理紅隧收費,雖然符合交通管理原則,現實上卻較難推行。
至於方案B,同樣「紅加東減」,但是各類車輛加減幅度,除了私家車使用紅隧加5元,東隧減5元,其他車輛的加價或減價幅度,都較方案A大幅調低。例如雙層巴士只加4元至19元,小巴加3元至13元,重型車輛加8元至38元,的士加3元至13元。這樣的加幅,營業車輛反彈阻力會較小,但是繁忙時段縮減紅隧車龍的效益不高,預計只可縮減30%,每日減少約3000架次。
相對於方案A阻力較大和方案B效益較低,方案C的設計可能更值得考慮。方案C的「紅加東減」,主要是私家車使用紅隧,每程加10元至30元,東隧減5元至20元;的士使用紅隧收費不變,維持每程10元,使用東隧則減10元至15元;此外,各類貨車使用紅隧加幅低,而東隧的減幅大,吸引貨車使用東隧過海;至於小巴與巴士收費,紅隧和東隧都維持不變。
方案C最影響私家車,而紅隧和東隧收費的差距,相信對私家車分流會起到較明顯效果,車主對紅隧大幅加價可能有微詞,不過,若紅隧加價幅度高,車主又不想轉到東隧而放棄駕車,改為乘搭港鐵或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過海,也符合減少車輛佔用路面的精神。不過,相信因為分流收費而促使車主放棄以私家車代步,即使有,也只會是少數。
現實上,方案C在可以繞過營業車輛的阻力,另外也不致激化通脹,最重要是,方案C在繁忙時段可以縮減車龍約38%(僅少於方案A的40%),而由於有望促使私家車棄用紅隧,每日紅隧可以減少4200架次,較方案A還多1000架次。所以,方案C雖然是政治妥協的產物,但實際上較可行。
其實,即使實施紅隧東隧分流之後,若認為港九兩岸環繞紅隧入口的車龍會消失,也不切實際。因為使用紅隧的慣性,除了收費,還有車程、目的地與汽油開支等因素,而且紅隧位處市中心所佔地利,並非東隧可以取代。不過,若分流安排每日達致減少約5000架次車輛使用紅隧,在繁忙時段紅隧車龍縮短約四成,紅隧九龍入口的龍尾縮短至理工大學對開,改善包括加士居道、漆咸道北、公主道一帶的擠塞情况;港島入口方面,繁忙時間車龍龍尾由現時入境事務大樓對開縮短至灣仔運動場,則紅隧兩個入口的交通情况,已經明顯改善,所釋放出來的社會時間成本,對整體社會是一項無形利益。
兩隧營運收支
不應是首要考慮
政府提出的3個方案,據政府計算,紅隧因為加價會有淨盈利,數額視各個方案而不同。若實施方案A,紅隧加價會多收4.3億元,扣除補貼東隧減價的損失,淨盈利約為1.6億;方案B和方案C,當局估計因紅隧收入增幅較少,兩條隧道的營運將分別虧損1100萬及4700萬元。不過,政府處理兩隧分流,收入不應該是首要考慮,因為即使實施方案C,政府的負擔也不過每年4700萬元,以此區區之數,若能紓緩紅隧擠塞,換取紅隧港九兩個入口縮減車龍,所產生社會效益和減少的時間成本,肯定物有所值。期望分流方案盡早獲得立法會通過,使紅隧入口交通情况及早改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阻力較小
效益較大
諮詢文件的3個方案,都是「紅隧加價、東隧減價」,分別在於各類車輛加價減價幅度不同。其中方案A按資源管理為本原則,較大車輛與較小車輛比較,由於佔用較多路面,對路面造成的損耗也較大,所付隧道費理應較高。方案A按這個原則,所有車輛使用紅隧都要加價,營業車輛的加幅最高,其中巴士加幅超過兩倍,雙層巴士由每程15元加至47元,小巴由10元加至25元,重型貨車由30元加至56元,的士由10元加至19元,反觀私家車則加5元,由20元加至25元。
可以預見,營業車輛對方案A會有強烈反彈,增加政府推行政策的難度;另外,營業車輛成本增加,勢必轉嫁給市民,屆時它們大幅加價,除了招來市民不滿,也會推高通脹。所以,按資源管理處理紅隧收費,雖然符合交通管理原則,現實上卻較難推行。
至於方案B,同樣「紅加東減」,但是各類車輛加減幅度,除了私家車使用紅隧加5元,東隧減5元,其他車輛的加價或減價幅度,都較方案A大幅調低。例如雙層巴士只加4元至19元,小巴加3元至13元,重型車輛加8元至38元,的士加3元至13元。這樣的加幅,營業車輛反彈阻力會較小,但是繁忙時段縮減紅隧車龍的效益不高,預計只可縮減30%,每日減少約3000架次。
相對於方案A阻力較大和方案B效益較低,方案C的設計可能更值得考慮。方案C的「紅加東減」,主要是私家車使用紅隧,每程加10元至30元,東隧減5元至20元;的士使用紅隧收費不變,維持每程10元,使用東隧則減10元至15元;此外,各類貨車使用紅隧加幅低,而東隧的減幅大,吸引貨車使用東隧過海;至於小巴與巴士收費,紅隧和東隧都維持不變。
方案C最影響私家車,而紅隧和東隧收費的差距,相信對私家車分流會起到較明顯效果,車主對紅隧大幅加價可能有微詞,不過,若紅隧加價幅度高,車主又不想轉到東隧而放棄駕車,改為乘搭港鐵或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過海,也符合減少車輛佔用路面的精神。不過,相信因為分流收費而促使車主放棄以私家車代步,即使有,也只會是少數。
現實上,方案C在可以繞過營業車輛的阻力,另外也不致激化通脹,最重要是,方案C在繁忙時段可以縮減車龍約38%(僅少於方案A的40%),而由於有望促使私家車棄用紅隧,每日紅隧可以減少4200架次,較方案A還多1000架次。所以,方案C雖然是政治妥協的產物,但實際上較可行。
其實,即使實施紅隧東隧分流之後,若認為港九兩岸環繞紅隧入口的車龍會消失,也不切實際。因為使用紅隧的慣性,除了收費,還有車程、目的地與汽油開支等因素,而且紅隧位處市中心所佔地利,並非東隧可以取代。不過,若分流安排每日達致減少約5000架次車輛使用紅隧,在繁忙時段紅隧車龍縮短約四成,紅隧九龍入口的龍尾縮短至理工大學對開,改善包括加士居道、漆咸道北、公主道一帶的擠塞情况;港島入口方面,繁忙時間車龍龍尾由現時入境事務大樓對開縮短至灣仔運動場,則紅隧兩個入口的交通情况,已經明顯改善,所釋放出來的社會時間成本,對整體社會是一項無形利益。
兩隧營運收支
不應是首要考慮
政府提出的3個方案,據政府計算,紅隧因為加價會有淨盈利,數額視各個方案而不同。若實施方案A,紅隧加價會多收4.3億元,扣除補貼東隧減價的損失,淨盈利約為1.6億;方案B和方案C,當局估計因紅隧收入增幅較少,兩條隧道的營運將分別虧損1100萬及4700萬元。不過,政府處理兩隧分流,收入不應該是首要考慮,因為即使實施方案C,政府的負擔也不過每年4700萬元,以此區區之數,若能紓緩紅隧擠塞,換取紅隧港九兩個入口縮減車龍,所產生社會效益和減少的時間成本,肯定物有所值。期望分流方案盡早獲得立法會通過,使紅隧入口交通情况及早改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