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重組後在1月18日舉行首次會議。督導委員會表示會深入研究6項議題,其中一項是加強香港社會的共融性。近年來,中港矛盾愈來愈嚴重,不難想像港人對由內地新來港定居的人士(新移民)會有不歡迎、甚至歧視的態度。日前特首梁振英到電台解釋他的施政報告時,便有市民要求他減少新移民來港的人數。
新移民是人口主要生力軍
過去10年,新移民大約有90萬,佔本港人口約12%,他們大都是港人在內地的妻子和子女,鑑於本港出生率長期偏低,他們可說是我們人口的主要生力軍。估計未來每年仍然會大約有四五萬新移民來港定居。在政策層面來說,新移民能否在經濟、社交和文化方面融入香港社會,是政府和整個社會都應該非常關心的課題。上年2月筆者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了一項港人對新移民態度的調查,包括新移民對香港文化生活的影響、對新移民的偏見,以及其他港人與新移民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是次調查我們成功用電話訪問了1024位年齡18歲或以上的港人,整體回應比率為65%。
結果顯示只有約兩成二(21.6%)受訪者認為新移民對香港文化生活有正面的影響,亦只有一成四(13.6%)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香港因新移民來港定居而變成一個更好的居住地方。其實新移民亦可以豐富本地文化生活的,因為很多新移民在文化藝術上是有一定的成就,政府要多做工夫,令社會人士知道新移民在這方面的貢獻。
在偏見方面,有兩成九反對或非常反對新移民是勤力的,有兩成三(22.6%)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新移民是不誠實的,亦有一成七同意或非常同意新移民是無知的。要知道這些數字其實未必能反映真實情况,因為一般人都不會或不想公開表明自己是一個有偏見的人。這現象稱之謂社會讚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所以真實情况是應比調查結果更差。以此推論港人對新移民的偏見是存在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如何糾正它。
港人對新移民存在偏見
問題是如何糾正
在社會距離方面,有近兩成(19.7%)受訪者介意或非常介意一名新移民被委派做他的上司,一成七受訪者介意或非常介意一名新移民和他一個關係密切的家庭成員結婚,亦有五成三受訪者沒有新移民的朋友。若果港人真的能接受新移民是我們的一分子,無分彼此,我們便不會再介意他們成為我們的上司、朋友或家人。研究結果顯示港人的態度和這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現在政府是有幫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的措施的,例如地區為本融入社區計劃、大使計劃、期望管理計劃等,但這些計劃的對象都是新移民,所以現有的政策是忽略了針對港人方面的工作。筆者希望政府和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明白,港人對新移民的態度對新移民融入香港社會的困難度和速度都有一定的影響。試想想,新移民要融入本地社會,其中一個必要的條件便是得到港人的接納。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電視上一兩個叫人彼此和睦的政府宣傳片可以做到的。筆者認為一些有效針對性的措施是必須的。當然政府最關心的可能只是新移民如何能夠盡快投入本港的勞動市場,對本地生產力有所貢獻,但筆者想提醒政府,港人對新移民的態度亦會對此有一定影響。試問假如港人對新移民的態度惡劣、甚至有歧視成分,他們又如何找到合適的工作,可以愉快地工作及有滿足感呢?筆者希望重組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可以有一個嶄新的角度處理這問題,令新移民真的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融入本地社會。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新移民是人口主要生力軍
過去10年,新移民大約有90萬,佔本港人口約12%,他們大都是港人在內地的妻子和子女,鑑於本港出生率長期偏低,他們可說是我們人口的主要生力軍。估計未來每年仍然會大約有四五萬新移民來港定居。在政策層面來說,新移民能否在經濟、社交和文化方面融入香港社會,是政府和整個社會都應該非常關心的課題。上年2月筆者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了一項港人對新移民態度的調查,包括新移民對香港文化生活的影響、對新移民的偏見,以及其他港人與新移民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是次調查我們成功用電話訪問了1024位年齡18歲或以上的港人,整體回應比率為65%。
結果顯示只有約兩成二(21.6%)受訪者認為新移民對香港文化生活有正面的影響,亦只有一成四(13.6%)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香港因新移民來港定居而變成一個更好的居住地方。其實新移民亦可以豐富本地文化生活的,因為很多新移民在文化藝術上是有一定的成就,政府要多做工夫,令社會人士知道新移民在這方面的貢獻。
在偏見方面,有兩成九反對或非常反對新移民是勤力的,有兩成三(22.6%)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新移民是不誠實的,亦有一成七同意或非常同意新移民是無知的。要知道這些數字其實未必能反映真實情况,因為一般人都不會或不想公開表明自己是一個有偏見的人。這現象稱之謂社會讚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所以真實情况是應比調查結果更差。以此推論港人對新移民的偏見是存在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如何糾正它。
港人對新移民存在偏見
問題是如何糾正
在社會距離方面,有近兩成(19.7%)受訪者介意或非常介意一名新移民被委派做他的上司,一成七受訪者介意或非常介意一名新移民和他一個關係密切的家庭成員結婚,亦有五成三受訪者沒有新移民的朋友。若果港人真的能接受新移民是我們的一分子,無分彼此,我們便不會再介意他們成為我們的上司、朋友或家人。研究結果顯示港人的態度和這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
現在政府是有幫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的措施的,例如地區為本融入社區計劃、大使計劃、期望管理計劃等,但這些計劃的對象都是新移民,所以現有的政策是忽略了針對港人方面的工作。筆者希望政府和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明白,港人對新移民的態度對新移民融入香港社會的困難度和速度都有一定的影響。試想想,新移民要融入本地社會,其中一個必要的條件便是得到港人的接納。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電視上一兩個叫人彼此和睦的政府宣傳片可以做到的。筆者認為一些有效針對性的措施是必須的。當然政府最關心的可能只是新移民如何能夠盡快投入本港的勞動市場,對本地生產力有所貢獻,但筆者想提醒政府,港人對新移民的態度亦會對此有一定影響。試問假如港人對新移民的態度惡劣、甚至有歧視成分,他們又如何找到合適的工作,可以愉快地工作及有滿足感呢?筆者希望重組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可以有一個嶄新的角度處理這問題,令新移民真的可以更快、更容易地融入本地社會。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