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美國政客不斷批評,美企將生產工序外判,加劇了美國失業問題。這令到很多美國巨企都面臨政治壓力。《華爾街日報》指出,一些美企目前便刻意多強調公司的「創造就業」投資計劃,作為政治應對籌碼,例如通用電器公司的網站,便有「美國人職位藍圖」的欄目,介紹公司自2009年以來所創造的逾1.5萬個新職位;另一巨企Caterpillar則在新近季度盈利報告中,特別強調「職位創造」的進展。
中國工人薪金漲 變陣投資
庫克今次聲稱把部分Mac機的生產組裝線搬回美國,到底是否雷聲大雨點小的公關手段,尚待觀察,但《華爾街日報》引述專家認為,蘋果此舉相信不止是為了應付政治壓力,一來中國工人薪金拾級而上,不再廉價,二來經歷過日本3•11大地震影響生產後,不少美國科技公司都希望分散投資,減少過度依賴亞洲零件供應商。3•11地震令日本東北部很多高科技零件生產商停工,嚴重打亂了全球零件供應鏈。
近年美國能源成本下降,相比下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巴西的工資卻顯著上升,加上質素監控等難題,確令部分美企開始考慮是否值得將生產線搬回美國,但有專家指出,這股「回流潮」對美國就業市場的實際幫助很有限,原因是大部分回流的工序,都屬於高增值的自動化產業,本身對真正工人的需求十分有限,毋懼美國工人薪酬偏高,換言之一般美國藍領工人未必受惠。
雖然美國製造業過去兩年都有增長,但製造業職位總數仍比2007年底經濟衰退開始時少200萬個。事實上,對蘋果來說,Mac機早已不算主要業務,以最近一季為例,它只佔蘋果360億美元季度收入的不足兩成不到,更何况回流的只有其中一條生產線。蘋果最賺錢的iPad和iPhone,佔銷售額接近七成,它們仍會在中國等地生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