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政經評論人李兆富:買樓高槓桿 勿盲目樂觀長青網文章

2012年07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7月19日 21:35
2012年07月19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新一屆政府「七一」上場後似未有新的打壓樓市措施,樓市樂觀情緒再現。獅子山學會創辦人之一、知名政經評論人李兆富(筆名利世民)卻指出,港人偏重於關注本地政策和供應量對樓市的影響,其實根據歷史數據,自香港採用聯繫匯率,香港樓價表現便同美元匯價和美息走勢有更密切關係。近月美元匯價已有見底迹象,美息也處於近乎跌無可跌的極低位,中長期因兩者回升令樓價受壓的風險大增。


他又指出,港人投資的風險意識薄弱,不少人不明白買樓屬高槓桿行為,也不知道如何分散風險。


李兆富曾在2007年港股直通車消息傳出後,大手買入港交所(0388)及中國人壽(2628)的窩輪,並進行不斷轉換行使價的交易。在總理溫家寶說無直通車後平了倉,短短約10星期勁賺了9至10倍利潤,「可算是自己的trade of century(世紀交易)」。


7成樓按 等同3.3倍槓桿

李事後回想,當時賺大錢其實不乏好運的因素,從中體會到槓桿的威力:成功固然大賺,但若看錯市而不能止蝕,也可以傾家蕩產。他往後投資便絕少牽涉槓桿買賣。


他指出,「其實買樓同樣是涉及高槓桿,一般人只付3成首期,承做7成按揭,等於3.3倍槓桿。一些人透過按揭保險以九成半按揭買樓,槓桿更高達20倍!」


360期供款 一期不能斷

李又指出,一般人買樓以為「長揸必勝」,但要揸多少時候?「要知道,如果是做30年的按揭,那便要肯定自己360期供款,一期也不能欠供,否則便會被收樓,如何長揸?」

因此,李兆富指買樓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不是付了首期後便可盲目看好樓市。按揭買樓前要確知自己的工作是否穩陣,是否整個家庭只靠一個人負擔,又或是否只有一份工作或收入,又或一旦失業,可有餘資繼續供樓至少數個月……。


買一住宅 不如買數個車位

至於其他減低買樓風險的辦法,例如若有錢投資一個豪宅,可考慮分散為買數個一般住宅單位,則就算有一個租客走佬,也不至所有單位的租金收入都「斷纜」。又如,若資金只夠買一個住宅單位,可慮改買4至5個車位,則除了可分散租金收入來源外,也可避免了單位或鄰宅變成凶宅的風險


樓市最大風險 為美元美息反彈

李兆富指出,不計個人,單以樓市見頂風險而論,最有可能的因素是美元和美息回升。


另外,李氏認為香港人有一種幻覺,「覺得大陸人呢幾年有錢咗,紛紛來港買樓,所以香港樓價長升長有。」不過內地人來港買樓,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港元隨美元貶值。人民幣相對港元升值,令港樓在內地人眼中愈來愈廉宜。一旦美元回升,港元計價的香港樓宇便也會隨之升值,到時內地人便會發覺將港樓賣出套現匯回內地會有大幅賺價,香港樓市便會承受壓力。


此外,內地銀根變得緊張,李稱其任職銀行的友人指出,「銀行要開高少少息吸納散戶存款,好耐未發生過呢樣嘢」,也不利內地資金流入香港樓市。


新供應少 樓價也可跌

李兆富認同「財爺」曾俊華近年不斷提出香港樓市存在泡沫風險的說法,因樓市不會永遠不斷上升。比如「擲骰仔」遊戲,若連續開了十鋪大,賭仔一定會認為第十一鋪會再開大。就如香港樓市近年大漲小回,已令不少人覺得樓價以後也會只升不跌,風險意識大減。


常有不少評論說供應少,樓價必升,但97至03年間,樓宇供應也曾急降,卻未見樓市即時回升。李氏指出,樓價升跌不能單純看供應,因為existing housing stock(現存樓宇)也是潛在供應,新增供應量只是總供應的一部分,一旦市場心理預期改變,二手放盤可快速增加而令供應急增,樓價也可以急跌。


明報記者 鄒凱婷、陸振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