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代變遷是資產管理人職責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年輕一代不一定會秉承上一代人的投資模式。有些第一代是徹夜不眠地買賣股票的人,但第二代因為剛接棒家族業務,希望將全副心思放在事業之上,因此只對全權委託投資組合感興趣。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投資環球債券多年的父親鼓勵兒子學習債券投資,但兒子只喜歡私募股權投資。如何處理這種兩代人投資偏好各有不同的情况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以此為例,關鍵在於如何在不擾亂父親的債券投資偏好的同時滿足兒子的喜好:因為父親對於是否要出資給下一代,讓其進行他不甚了解的私募股權投資猶豫不決。
用父利息收益作兒投資資金
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是:作為父親的只須把現有固定收益組合的部分票息用來支付兒子的私募股權投資資金需求,那就可以毋須額外出資了。
作為兒子的就要向父親承諾,不會直接涉足私募股權投資中風險很高的創投基金類別,而是採用「核心」投資加「衛星」投資的方式構建私募股權投資組合,以傳統的收購基金作為「核心」投資,再根據不同市場環境配以不同主題的產品作為「衛星」投資。
如此一來,既能讓上一代繼續以債券作為主要投資,也能讓下一代投資私募股權,正是各取所需,各適其適。
我想帶出的信息是,兩代人的投資行為過渡並非每一次都能成功,成功與否取決於如何讓第二代掌握資產管理的知識,而這顯然是我們作為資產管理人職責擴大的另一個領域。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一度投放30%的時間於指導客戶的子女上,這也可能是迄今為止,我的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時間投資。
提供課程 培養第二代信任
事實上,除了手把手的教導外,市場上還有針對不同年齡的下一代培訓課程,供20多歲以上的第二代參加的課程,主要是讓他們學習和分享在管理家族企業方面的最佳做法。這些供一些較年輕的第二代、最好是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或大學畢業後一、兩年參加的課程,會通過角色扮演和模擬練習來讓他們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知識,並且與其他年青人建立友誼。
我們作為資產管理人,在與下一代人建立良好關係之前,必須先培養他們對我們的信任。而教育就是整個過程的第一步。
彭順德
摩根大通私人財富管理香港市場主管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