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買樓養老 拒做月光族長青網文章

2012年07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7月14日 06:35
2012年07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大家可問過自己,將來退休之時,要老有所養,大家認為退休後的主要收入來源會是什麼?為此,富達基金早前做了一個調查訪問,結果有一定的啟發性。


富達是在今年4月至5月期間訪問了857名年齡介乎25至65歲的香港居民,他們均是家庭的理財決策者,當問及他們預計將來退休後會倚靠那些收入來源,頭三位選擇分別是靠出售股票、做兼職,以及現時正在供款的強積金或年金計劃。


至於排第4位,則是倚靠兒女供養,其後則分別為擁有物業的租金收入、出售自住單位,以及出售自住以外的其他物業,最後則是靠父母留下的遺產(見圖1)。


退休靠賣股 回報難預測

有趣的是,富達認為靠出售股票變現,其回報難以預測,事實上,近年的投資環境,港人投資股票多有損手,至於靠正供款的強積金或年金來養老,筆者也覺得未必穩陣,而若強積金或年金屬保本形式,就算不怕蝕本,也可能因跑輸通脹而令購買力縮水。


至於靠兒女供養或父母遺產,雖說中國人有養兒防老的傳統,但現今社會卻容易加重子女的財政負擔,後者則只有富裕家庭,才有足夠遺產讓後代生活無憂。


置業自住有樓收租 退休生活無憂

說來說去,如退休後擁有自住樓,並進一步擁有可提供租金收入的物業,則老有所養,便會容易得多。但現在政府不斷推出包括高印花稅和收緊按揭等針對投資物業的措施,則一般人希望可藉買樓來為將來的退休生活籌謀,似也愈來愈不容易。


好了,如果大家決定真的買樓,又應如何部署?智經研究中心今年5月委託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進行一項有關青年房屋需求的調查,訪問了約千名年齡介乎18至39歲的香港居民,當中逾四分之一受訪者(27.4%)表示,在衡量個人經濟及其他狀况後,計劃在未來5年置業;其中近69%預計購買私營房屋;另外近四分之三表示,有因應置業安排作出財務計劃。


買樓靠儲蓄投資 非高喊資助

這些計劃買樓的年輕人,其中73.1%表示會透過個人儲蓄來支付首期,認為要投資才可買樓的則佔19.1%,另有16.3%指為了買樓,會減低生活開支。看來,真正想買樓的,也知道要拒絕做「月光族」(即月月花光收入,毫無儲蓄),而不是只懂喊窮和要求政府資助入市。


說到買樓,不少人都會觀察發展商投地的取態,以看其是高價搶地,抑或是保守審慎,來作為後市的指標。最近先有大圍站流標,然後前北角邨地王也以所謂低於市場預期的價格批予新鴻基地產(0016),那是否代表發展商也看淡後市?


用家入市 難等樓價回落才出手

要知道,發展商由投得地皮然後起樓,順利的也要2至3年後才可賣樓,屆時樓宇供應將遠較現時充裕,且到時利率也有可能已開始回升,現在投地變得較前審慎也可以理解。不過,對於真正用家,若假定2至3年後樓市到頂,真的可以一直在等樓價2至3後開始回落,然後再等數年樓市見底才入市?事實上,不少人便真的一直在等,希望重見SARS價或海嘯價才入市,但誰又知道2至3年後樓價一定見頂回落?


話又說回來,大圍站流標,令到這個可提供2900多伙新供應又至延後,也讓大家明白,政府一廂情願的房屋目標,並不是說說便一定可以辦得到。這令到筆者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內容提及某外國記者在民國成立以後貼身訪問國父孫中山的故事,話說有一回,這位記者在孫中山的辦公室進行訪問,卻見孫氏在一幅中國大掛圖前「擒上擒落」,不斷在地圖畫上線條,然後對記者說這裏要建水霸,那裏要建大橋,最令這位記者目瞪口呆的是,孫中山說要興建一條直上西藏的鐵路!


大圍站流標 土地供應非政府一言堂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財政資源,要中國興建一條上西藏的鐵路,無疑如天方夜譚。事實上,這條鐵路最終也建成了,不過是在數十年後由「新中國」建成呢。今日,特區新政府也要推行一系列的「新政」,說要穩中求變,推動新產業,可以在不打壓樓價下讓人人安居樂業,且讓大家拭目以待,新特首會否如當年的孫中山,各項新政的成效,也只是一廂情願的想當然?


撰文﹕陸振球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