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今年9月起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一直被外界質疑是「洗腦教育」。北京師範大學——浸大聯合國際學院前常務副校長、本港著名歷史學者郭少棠批評,現時本港國民教育科只講中央政府運作,忽略歷史和文化知識,「即使安排學生參加交流團回到內地,也不會有感覺」。他計劃用3年時間,邀請教師和學生共同設計國際、國情和國學俱備的國民教育教材,讓學生自行判斷是非對錯。
應結合國際國情國學
最近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和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內容一面倒「唱好中國」,引起社會廣泛討論。郭少棠直言該教材有問題,「國民教育不能只講當權者如何運作,也不能將國民教育與執政黨畫上等號,正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無可能每逢換執政黨即轉教材」。
他指出,國民教育可以談及《中國模式》內提及的中國憲制和管治等資料,但應為學生提供全面資料,讓學生自行判斷「一黨專政」、「黨政合一」等管治模式的優劣。至於六四事件,郭認為當時中央政府處理手法出錯,至於出錯原因亦可討論。
參考通識模式 學生判斷對錯
郭少棠續稱,過去15年教育局以「滲透式」推行國民教育成效不彰,學生的國家觀念依然十分模糊,原因在於學生對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欠認識。他舉例,若學生對「七七事變」毫無認識,即使政府辦交流團帶學生到盧溝橋,學生也不會有感覺。
他認為,真正的國民教育應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的過去與現在,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成長過程並作反思,因此國民教育應參考通識做法,透過提供不同資訊,由學生自行判斷是非對錯。
擬邀家長教師學生研製教材
郭認為,國民教育亦應加入國際元素,例如向學生介紹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外交如何影響中國發展。他舉例,國際社會一直認為中國人權有問題,而這些質疑往往影響中國內部發展,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另外,由於國民教育涉及政治、經濟等範疇,課程應由不同專家共同設計,同時加強師訓。
本港9月起將於小學推行國民教育,明年延伸至中學,郭兆棠表示,去年已開始籌備設計一套包括國際、國情和國學三大元素的國民教育教材,希望未來用3年時間邀請學校合作,由專家和各校教師、甚至學生共同研製教材,並於試點學校試教。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