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在維園舉行的一個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聚會上,「肥媽」瑪利亞應邀登台演唱。她擺出功架,先後演出了印度、菲律賓、韓國、印尼、中國等傳統舞蹈的姿式,贏得觀眾熱烈掌聲。歌舞正酣,她呼籲台下各不同族裔人士都登台合唱,並同聲高呼:「我們就是香港!」歡樂氣氛推進了高潮。
香港大約每20人中就有一個是非華裔的,扣除當中眾多的外籍家庭傭工,估計還有約16萬人,包括印度人(約三萬)、巴基斯坦人(約二萬)、尼泊爾人(約二萬)。這些少數族裔人士選擇以香港為家,是香港人的一分子,一般都能融入社會,但部分由於語言或文化差異等問題,在適應上遇到一定困難。政府多個部門向他們提供援助,從就業輔導、社會福利,到房屋、教育等,務求幫助他們適應香港的生活,融入社會。
擴闊社交網絡
針對少數族裔的特別需要,民政事務總署2011年成立了一隊專職人員,有系統地推展多項工作,包括資助四個少數族裔人士的支援服務中心,提供不同的輔導、活動和學習班。其中一個中心並提供免費電話傳譯服務,協助少數族裔人士使用公共服務。這些中心鼓勵少數族裔人士積極參與義工活動,擴闊社交網絡。元朗2011年的傑出義工選舉,就有兩位少數族裔義工獲獎。
總署還資助兩個由少數族裔人士組成的社區支援小組(尼泊爾及巴基斯坦),三個少數族裔語言(即印尼語、尼泊爾語及巴基斯坦語)的電台節目,以及出版以六種少數族裔語言(即印尼語、菲律賓語、泰語、印度語、尼泊爾語及巴基斯坦語)及英文編製的生活資訊指南,提供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服務資訊。
各區民政事務處也推行協助少數族裔人士的計劃。例如「融入社區計劃」,以不同活動協助少數族裔了解香港;「大使計劃」培訓與少數族裔背景及經驗相近的過來人,讓他們主動接觸少數族裔人士,並在有需要時轉介個案予政府部門。
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的「伙伴倡自強」計劃,有資助特別為少數族裔人士而設的社企,提供就業培訓。「關愛基金」則有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語文課程津貼及語文考試資助,幫助他們進修和就業。
提供特別支援
讓少數族裔學生盡早適應本地教育體系是重要的一環。教育局邀請了30間取錄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成為「指定學校」,並向它們提供特別支援,尤其是在中國語文科教學方面,並為相關教師提供專業培訓。
政府理解到少數族裔人士會因為中文語文能力而較難投考成為公務員,已想辦法處理。政府現除接受申請人的香港中學會考、香港中學文憑試成績外,還接受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學生較多應考的其他文憑。個別部門例如警務處並已修訂投考資格,而掌握外語包括印度語、巴基斯坦人常用的烏爾都語等的投考者,可獲加分。
少數族裔中一直有不少有心人在積極參與相關服務,協助自己的同胞適應香港的生活。例如,年青的尼泊爾裔醫生Sharmila Gurung女士,長時間透過講座及社區活動,協助尼泊爾同胞定居香港。巴基斯坦裔銀行家Abid Ali Baig也長期義務擔任族群團體工作,他居港30多年,經常主持巴基斯坦語電台節目,提供有用資訊,深受歡迎。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7月8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在維園舉行的一個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聚會上,「肥媽」瑪利亞應邀登台演唱。她擺出功架,先後演出了印度、菲律賓、韓國、印尼、中國等傳統舞蹈的姿式,贏得觀眾熱烈掌聲。歌舞正酣,她呼籲台下各不同族裔人士都登台合唱,並同聲高呼:「我們就是香港!」歡樂氣氛推進了高潮。
香港大約每20人中就有一個是非華裔的,扣除當中眾多的外籍家庭傭工,估計還有約16萬人,包括印度人(約三萬)、巴基斯坦人(約二萬)、尼泊爾人(約二萬)。這些少數族裔人士選擇以香港為家,是香港人的一分子,一般都能融入社會,但部分由於語言或文化差異等問題,在適應上遇到一定困難。政府多個部門向他們提供援助,從就業輔導、社會福利,到房屋、教育等,務求幫助他們適應香港的生活,融入社會。
擴闊社交網絡
針對少數族裔的特別需要,民政事務總署2011年成立了一隊專職人員,有系統地推展多項工作,包括資助四個少數族裔人士的支援服務中心,提供不同的輔導、活動和學習班。其中一個中心並提供免費電話傳譯服務,協助少數族裔人士使用公共服務。這些中心鼓勵少數族裔人士積極參與義工活動,擴闊社交網絡。元朗2011年的傑出義工選舉,就有兩位少數族裔義工獲獎。
總署還資助兩個由少數族裔人士組成的社區支援小組(尼泊爾及巴基斯坦),三個少數族裔語言(即印尼語、尼泊爾語及巴基斯坦語)的電台節目,以及出版以六種少數族裔語言(即印尼語、菲律賓語、泰語、印度語、尼泊爾語及巴基斯坦語)及英文編製的生活資訊指南,提供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服務資訊。
各區民政事務處也推行協助少數族裔人士的計劃。例如「融入社區計劃」,以不同活動協助少數族裔了解香港;「大使計劃」培訓與少數族裔背景及經驗相近的過來人,讓他們主動接觸少數族裔人士,並在有需要時轉介個案予政府部門。
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的「伙伴倡自強」計劃,有資助特別為少數族裔人士而設的社企,提供就業培訓。「關愛基金」則有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語文課程津貼及語文考試資助,幫助他們進修和就業。
提供特別支援
讓少數族裔學生盡早適應本地教育體系是重要的一環。教育局邀請了30間取錄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成為「指定學校」,並向它們提供特別支援,尤其是在中國語文科教學方面,並為相關教師提供專業培訓。
政府理解到少數族裔人士會因為中文語文能力而較難投考成為公務員,已想辦法處理。政府現除接受申請人的香港中學會考、香港中學文憑試成績外,還接受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學生較多應考的其他文憑。個別部門例如警務處並已修訂投考資格,而掌握外語包括印度語、巴基斯坦人常用的烏爾都語等的投考者,可獲加分。
少數族裔中一直有不少有心人在積極參與相關服務,協助自己的同胞適應香港的生活。例如,年青的尼泊爾裔醫生Sharmila Gurung女士,長時間透過講座及社區活動,協助尼泊爾同胞定居香港。巴基斯坦裔銀行家Abid Ali Baig也長期義務擔任族群團體工作,他居港30多年,經常主持巴基斯坦語電台節目,提供有用資訊,深受歡迎。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7月8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