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頻頻地搵工奔波生活,人人面對經濟劣境,從前學會的好本領,但願有天可再用……」哼着歌詞的蓮秀,10多年前由家鄉韶關到城市打工,曾在環境惡劣的棉紡廠、電子零件廠、麵包店工作,直至5年前來港定居,繼續為生計疲於奔命,每天在酒樓忍着工傷傷痛為食客處理「熱辣辣」的燒味……她將與一眾本地、新移民女工在本港首次舉辦的「工人文化藝術節」中,唱出本地工人的點滴,並將手上每道疤痕的故事,寫成《蓮秀秘笈》於場內展出。
戲劇歌曲演唱反映現况
「工人文化藝術節」主辦者、社區關懷文化總幹事孔繁強認為,不少港人將工人運動與勞資糾紛、爭取權益等畫上等號,但勞工本身的經歷和心裏所想,往往難以在新聞稿、研究報告中表現。是次藝術節集合中、港、台的工人藝術團體,將工人的現况、辛酸、理想,透過歌曲、戲劇等藝術形式向大眾表達。
40歲的蓮秀參與的「女工開枝散葉種藝團」由10多名中港女工組成,組織者何怡昕指出,社會對新移民有不少負面印象,多少是缺乏溝通所致,從中港女工的互動,她發現雙方的經歷其實十分相似,「90年代初,工業北移令本地女工失去工作,當年接棒的,正正就是這班現時遷居香港的女工,聽天空小說、放工消遣等……她們都經歷過」。
「黑手那卡西」是台灣第一隊工運樂隊,主唱陳柏偉表示,有成員曾透過當地的工傷組織,接觸過一名意外被電擊導致斷手斷腳的工人,「他在醫院醒來後發現身體徹底改變了,還要面對未來失去勞動力的生活,回家時,父母看到的兒子,已經完全不一樣……這正點出工人在生產制度下的無助、被剝削的殘酷一面。」故事促成樂隊後來寫下《回家》的歌詞:「是因為你們的孩兒,已經變了,是因為破碎的身軀,失去了自由。」他期望通過藝術節,把台灣以音樂作組織工運的方法與中港代表分享。
他亦有留意上周的七一遊行,他寄語港人:「在民主、政治的矛盾有所覺醒,香港人多些表達,絕對是很好的開始。」
明報記者 黎嘉愉
戲劇歌曲演唱反映現况
「工人文化藝術節」主辦者、社區關懷文化總幹事孔繁強認為,不少港人將工人運動與勞資糾紛、爭取權益等畫上等號,但勞工本身的經歷和心裏所想,往往難以在新聞稿、研究報告中表現。是次藝術節集合中、港、台的工人藝術團體,將工人的現况、辛酸、理想,透過歌曲、戲劇等藝術形式向大眾表達。
40歲的蓮秀參與的「女工開枝散葉種藝團」由10多名中港女工組成,組織者何怡昕指出,社會對新移民有不少負面印象,多少是缺乏溝通所致,從中港女工的互動,她發現雙方的經歷其實十分相似,「90年代初,工業北移令本地女工失去工作,當年接棒的,正正就是這班現時遷居香港的女工,聽天空小說、放工消遣等……她們都經歷過」。
「黑手那卡西」是台灣第一隊工運樂隊,主唱陳柏偉表示,有成員曾透過當地的工傷組織,接觸過一名意外被電擊導致斷手斷腳的工人,「他在醫院醒來後發現身體徹底改變了,還要面對未來失去勞動力的生活,回家時,父母看到的兒子,已經完全不一樣……這正點出工人在生產制度下的無助、被剝削的殘酷一面。」故事促成樂隊後來寫下《回家》的歌詞:「是因為你們的孩兒,已經變了,是因為破碎的身軀,失去了自由。」他期望通過藝術節,把台灣以音樂作組織工運的方法與中港代表分享。
他亦有留意上周的七一遊行,他寄語港人:「在民主、政治的矛盾有所覺醒,香港人多些表達,絕對是很好的開始。」
明報記者 黎嘉愉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