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黎小姐今年31歲,與現年33歲的丈夫結婚兩年多,兩人屬高收入一族,扣除各項支出(見表)每月可儲蓄4.49萬元。
據黎小姐的資料,丈夫婚前並沒有儲蓄的習慣,故婚後至今,他們只有約60萬元積蓄。投資方面,由於其夫任職金融業,公司規定每次買賣股票都必須向公司申報,以免發生利益衝突。所以,他們鮮有沾手股票,反而以投資外幣為主。
黎小姐目前首個計劃是盡快買樓自住。由於她計劃在未來一至兩年內生育,而且必須與老爺同住,故希望購入至少3房(約700至800呎建築面積)的單位,並鎖定約500萬元的單位為上車目標。由於黎小姐丈夫的公司享有員工按揭優惠,自住樓宇可免首期,而且按揭利率可低至1厘。
以一個市值約500萬元的單位,100%按揭,15年供款期計,每月供樓支出約3萬元,包括管理費及地租等支出每月約1500元,總住屋支出約3.15萬元,相等於供樓負擔佔其家庭收入比例約30%,屬健康水平。若黎小姐成功置業後,便可省去原先約1.1萬元的租金支出。他們每月的總開支調整為7.96萬元。至於其他雜項支出(包括印花稅、律師費及裝修費等),則建議他們最多用一半的儲蓄(約30萬元) 支付。不過,黎小姐需注意,一旦丈夫轉職,將可能不再享有低息優惠,供樓利息支出便會增加。
額外投資物業 宜暫緩考慮
然而,他們在置業後雖僅餘下30萬元的儲蓄,但該筆金額已相等約3個月的家庭收入,加上每月可儲蓄金額約2.39萬元,只要其後二人積極儲蓄,第二筆可觀的積蓄相信不難累積。為增加保障,建議他們在置業後半年至9個月內將儲蓄提升至約48萬元(即相等於6個月的家庭開支)。並可繼續投資外幣,或參與月供基金投資計劃,免卻投資股票而須向公司申報的繁瑣程序,為日後投資第二套房的首期作準備。
雖然黎小姐較鍾情投資物業,但他們亦毋須過分着急於買入投資物業。主要是考慮目前外圍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對本地經濟及樓市的影響亦屬未知之數,加上黎小姐考慮於未來一至兩年內生育,此亦會增加日常支出。更重要的是,倘黎小姐屆時考慮轉為全職主婦,家庭收入將會減少,而其支出及投資亦須作出調整。因此,建議她可於兩年後才再定立第二套物業的投資計劃。
梁健兒
AMTD證券及財富管理業務部 證券分析員
■理財信箱 歡迎來信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來函:寄香港柴灣嘉業街18 號明報工業中心A座15樓,經濟版編輯收
傳真:2558 3964
電郵:chlung@mingpao.com
◆來信請列明家庭或個人收入、開支、資產、欠債、理財目標及可承受投資風險。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