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減息 難挽經濟「跌破相」長青網文章

2012年06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6月11日 06:35
2012年06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央行3年半來首次減息之舉,在業內引起激辯,這恐怕是央行等管理層始料不及的。激辯之源,在於減息之舉,能否令中國迅速下滑的經濟列車,緊急煞車制動。


學者:經濟現「超預期減速」

有業內高層私下透露,此次減息,主要源於中國經濟自4月份以來的「突然性失控」。今年4月之前,中國經濟各項數據雖有起落,但仍在監管層預期之內。但4月之後,形勢陡然變化。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走勢相互背離,令市場判斷混亂,多項數據更預示中國GDP增速已經落至8%以下。經濟學者趙曉直言,當前經濟增長已經「跌破相」,超出了政府的底限。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周景彤也認為,中國經濟出現「超預期減速」。中國的基金經理們也擔心,此次減息的時點比預期得要早,這可能意味着5月主要經濟數據不佳,中國經濟仍在加速下滑。


分析指經濟對利率不敏感

這場關於減息的激辯中,反方觀點一是認為出手太晚,若年初推出會有助中國經濟平穩着陸,現在只相當於確認經濟已過度下滑;二是當前減息並未對症下藥,難以顯現刺激經濟的作用。一些中國金融業者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對利率漲跌其實並不敏感,相反,對利率調整引發的信號解讀,反而更加敏感。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眼下主要矛盾並非經濟失速,而是結構嚴重失衡,在結構調整的陣痛中,如果頻繁出現減息、降準備金的「放鬆」信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偏負面的,可能向市場傳遞調結構決心鬆動的信號。更有甚者認為,減息能為「穩增長」帶來多大作用,央行其實心裏也無底,象徵意義、姿態意義都大於實際價值,只是央行明知直接作用有限,但必須「作為」的無奈之舉。


中國官方此次減息,意圖刺激民間投資與消費、為民企經營者減負的目的很明顯,但這一心願面臨重重現實難題。當前信貸需求不振,投資增速下滑明顯,現在的信貸疲軟並非減息能夠輕易解決。同時,如不少評論所指出,中國制度上對民間資本投資缺乏保護,民企容易因各種原因被國有資本「吃掉」,這種制度上的不足,也將使得貨幣政策很難在民間尋找到着力點。分析預期,此次減息應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預演。貨幣政策上演後,或將輪到財稅政策的粉墨登場,如結構性減稅措施。此外,在產業政策領域,也可能出台更多指導性計劃,幫助市場主體選擇合理轉型路徑。


「調結構」未到位

「穩增長」變空談

無論如何,帶領中國行至今天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無法跟上未來的腳步。中國一直推行的「調結構」如果不能如期到位,那麼「穩增長」也將是空談,貨幣政策也需與此合拍。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