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者在家把電視聲校到最高,與家人對話時「無心裝載」,這些可能是聽障徵狀。原來本港約有120個專業聽力師,以科學方法及專業判斷病人聽力,協助復康。隨着香港人口老化,香港聽力師協會發現社會對聽力測試需求上升,但港府只着重長者牙科、眼科,卻忽視聽覺,香港平均每名聽力師服務6萬市民,聽力師與人口比例遠低於美國的1:20000。
香港聽力師協會委員賴國輝指出,曾有長者因聽覺不靈,與家人發生不少摩擦。「有時聽不清楚便亂猜,誤會了意思,大聲說話家人便以為他惡,電視調得大大聲惹來家人投訴。」其實,這一切皆源於聽力退化。
診斷兼教溝通技巧
本港的專業聽力師,除了為長者診斷聽力及佩戴合適的助聽器,亦會教家人溝通技巧,如與長者面對面說話、減慢說話速度等。協會主席傅業明亦指,長者忽視聽力問題,結果導致家庭摩擦的情况相當普遍。
倡增撥資源為長者驗耳
現時衛生署長者健康中心會員的健康評估及身體檢查包括聽覺測試,協會認為只為會員驗耳並不足夠,建議增加資源為長者檢查。該會委員朱夏鳴指出,隨着人口老化及市民意識增強,私人執業聽力師工作量持續上升,協會統計現時全港只有約120名聽力師,香港聽力師與人口比例約為1:60000,美國官方比例為1:20000,「聽力師與人口的比例,十足第三世界」。
醫管局表示,局方現時有29名聽力學家及聽力學技術員,病人如有聽覺問題,經醫生臨牀評估後或轉介至耳鼻喉科跟進,目前公立醫院耳鼻喉科新症輪候時間平均為5星期。
不過,朱夏鳴認為僅三分一聽力師能進入公立部門是太少,醫管局應增聘聽力師,她批評現時政府以人口老化為由增聘醫護,卻忽略配套人手。她解釋,專業聽力師有如視光師,除了使用儀器,亦擅長觀察耳道問題、患者對各音頻的反應,從而判斷個別患者的失聰特性,與醫生的專業範疇不同。
業界促設註冊制
現時聽力師在港並無註冊制度,除了在外國考獲資格,或循修讀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而入職。聽力師協會曾就此向醫管局反映,希望增聘人手,同時考慮提供註冊制度吸引更多人加入。醫管局回應,會按供求需要增聘人手。
明報記者 袁柏恩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