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發行的首批iBond回報理想,加上今次大部分券商提供十成孖展,第二批抗通脹債券(iBond,4214)認購首日,多家證券商共錄得12.2億元孖展認購,大幅高於去年首日近50倍之多。有券商及銀行指出,根據過往經驗,巿民於認購期初段及臨截飛時反應最為熱烈。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則指出,iBond並非短炒工具,不建議巿民借孖展投資,亦須注意風險。
臨截飛前料最熱烈
第二批iBond昨日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式開放申購。若巿民透過銀行股票戶口、或證券行以現金認購,可於昨日正式「入飛」;若借孖展申請,數天前已可開始。根據巿場統計,6間券商共借出12.2億元孖展,相比起去年僅2600萬元孖展,高出近47倍。
耀才證券(1428)上周末起已接受客戶申請,董事陳啟峰表示,借孖展的客戶於認購初期會比較踴躍,「因為孖展額度有限,客戶怕會滿額。」耀才目前已有超過3000份客戶申請,借出孖展額度2億元,另外以現金認購的金額則有1億元,認購反應大幅好於去年。「去年總共只有100至200個客戶。」
渣打指分行中午曾見人龍
券商提供優惠,主要為吸納新客源。陳啟峰指申請iBond的3000個客戶中,約有二成為新客戶,「當中亦有平時不作股票投資的客戶,看中iBond風險不大,故作出投資。」另外信誠證券則收到2000份申請,孖展申請金額1.2億元,現金申購1000萬元。
除券商外,巿民透過銀行認購iBond的反應亦熱烈。比較第一批iBond,是次申請宗數及金額皆以倍數增長,平均認購金額介乎10萬至30萬元。其中渣打指部分分行在昨日中午曾見人龍;中銀香港(2388)環球市場副總經理梁偉基預計,最終認購額將超過去年的130億元,由於目前處低息環境,市况亦波動。他又表示,逾四成投資者於截止前兩日才遞交申請。匯豐銀行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香港區財富管理業務發展主管傅偉民亦預計,是次iBond超購情况將勝去年,由於投資者對收息產品有需求,加上iBond有助抗通脹。
被問及iBond反應熱烈,是否由於投資環境疲弱,巿民轉而投資iBond?傅偉民表示,iBond為中長線投資,認購反應與巿况無直接關係。他又提醒市民,若透過證券行或經紀申購iBond,須留意交易手續費及佣金,經銀行買賣則可豁免有關收費。
明報記者 關穎欣、羅湋楠、陳悅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