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存貸款雙降 逼內銀改革長青網文章

2012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6月04日 06:35
2012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最新資料,截至4月尾,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118.2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月減少3421億元;總負債110.49萬億元,按月減少4876億元。資料顯示,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和總負債均呈現了按月下降的趨勢。


2012年以來的統計資料顯示,1、2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為7381億元、7107億元,3月份突破1萬億元,4月份再次大幅下滑到6818億元,銀行貸款的實現額與今年上半年每月8000億元的預期相差甚遠。


行業仍受緊縮政策影響

貸款額度的縮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緊縮貨幣政策的滯後效應。為抑制通貨膨脹,中國自2010年底以來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並在2011年上半年不斷加強。政策效果的實現往往是一個滯後的過程,也就是說,去年的緊縮政策對今年的經濟走勢造成了一定影響。


近幾年來,貸款需求最為旺盛的可以說是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行業了,但是目前國家政策對這兩個行業的貸款實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同時,銀行出於對自身盈利和風險的考量,也收緊了對這些專案的貸款。此外,國家對「兩高一剩」行業(高能耗、高污染、產能過剩)信貸進行嚴格調控;國內企業由於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海外擴張進程受阻,諸多因素共同導致了融資需求的降低。


某種意義上講,銀行相當一部分存款的形成是依靠企業貸款形成後轉變為企業存款,當前銀行貸款大幅縮減,可以預見,銀行同樣面臨嚴重的存款流失壓力。央行資料顯示,4月尾,人民幣貸款餘額為57.93萬億元,按年增長15.4%,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和2.1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818億元,按年少增612億元。


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旺盛

理財產品發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外匯佔款(指外匯流入而增加的人民幣貨幣供應)增速下降,也對銀行存款形成了不小的壓力。存款的縮減和存貸比率的限制進而制約了銀行貸款規模的擴張,可以說,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和貸款業務之間存在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如果單從銀行存貸款下滑便判斷中國經濟將出現明顯放緩的局面,那必然存在着較大的局限性。首先,目前資金需求的下滑主要是受政策調控影響,需求下降的領域也多局限於房地產、政府融資平台以及部分「兩高一剩」行業,而與內需相關的行業尚未出現放緩迹象。此外,諸多中小企業仍然存在旺盛的資金需求,並希望能夠更多得通過正規的商業銀行渠道獲取資金。


從另一層面來講,銀行存貸款規模縮減所帶來的並非完全是負面影響,可以將其看作是中國經濟發展和銀行業改革的一個契機。


救市藥效持續性成疑

金融危機之後,國推出了4萬億救市計劃,加之房地產行業不斷擴張,使得中國經濟在投資的拉動下逐漸好轉,銀行信貸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但這種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本身便存在着諸多缺陷,而且具有不可持續性。目前,地方融資平台發展受限、房地產行業受到調控,正是改革中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模式、轉而擴大內需的良好時機。允許一定程度的經濟增速減緩,以換取經濟結構的完善、解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問題,是值得的。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存貸款規模的縮減愈加突顯了銀行業改革的必要性。目前中國多數商業銀行仍然依靠高利差賺取利潤,其業務也主要局限於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存貸款規模的縮減能夠起到「倒逼」商業銀行進行業務結構升級的作用,商業銀行需要改變傳統的偏好大型國有專案的信貸思維,將業務向中小企業和更多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領域擴展。


此外,商業銀行也應繼續發展表外業務,以適應當前金融市場的變化和發展。


針對目前的情况,政府有必要採取相應刺激經濟的政策手段,但不能繼續依靠地方政府投資和房地產等短期投資專案,應當調動企業的自發性資金需求。可以採取不對稱降息、結構性減稅等措施,以適當放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協調,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同時以擴大內需為重要目標,逐漸將中國的發展模式由投資拉動增長型轉變為內需拉動增長型。


對小微企業貸款支援缺乏

此外,目前的金融體系缺乏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援能力,民間投資中所蘊含的大量投資潛力尚未充分開發。未來需要增強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貸款力度,規範民間金融的發展,引導資金逐步流向中小企業和新興市場。


總而言之,對於當前銀行存貸款額度雙降的現象並不應該持悲觀的看法,這一現象揭示了中國長期高速經濟增長中所潛在的問題。對中國而言,當務之急並非快速恢復銀行的高存貸款額,而是採取適宜的政策措施,完善中國的經濟結構以及信貸結構,引導銀行走上科學合理的長期信貸增長道路。


郭田勇

中央財經大學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