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都知道,歐洲的經濟正在迅速惡化,因為歐元正在命懸一線。至上周,我們也知道,美國的經濟亦似乎出現另一次「歇暑」現象,就像2010年和2011年的夏季。那麼中國又如何?
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一直都是我們的經濟學家之間激烈爭辯的話題。但最近,有關中國經濟前景的分歧卻比往常還要大。一派側重於由上而下的宏觀經濟畫面,認為看來還不太差。另一派則突出那些小企業倒閉、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轉弱的報道,以及內地銀行無法應政府要求擴大信貸。
中國經濟前景 學者分歧大
最近有個到訪我們辦公室的外國人就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工業增長在4月份仍有9%,人們就足以拿來大做文章。需知道,西班牙3月份的工業增長低至-7.5%。這就是望遠鏡式觀點的縮影:中國的經濟可能有一些波動,但大致上,仍然是以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增長──特別是與美國和歐洲的黯淡增長前景相比來說。
但是,「微觀」觀點的支持者對中國最新的經濟狀况卻悲觀得多。很多我們尊重的觀察家都發現,小企業、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官員都有很多投訴,卻沒有多少令人鼓舞的消息。
要取得一個像中國這麼大和複雜的地方的準確和整體看法,重要的是要平衡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兩種觀點。
例如,中國4月的發電量的按年增長只有0.7%,就被那些「微觀」觀點的支持者拿來作為證據,指中國的整體經濟增長亦必定接近零。當然,這是一個謬論,因為它假設了單一商品(例如電力)的生產與整體經濟活動之間有一對一的關係。
未來幾年增長率料接近7%
發電量增長的波動與重工業的波動確實關係密切(因為重工業是用電大戶),但後者僅僅是整體經濟的一部分。而且,隨着時間推移,服務業和家庭消費的角色愈來愈吃重,重工業這部分的重要性還會下降。
不過,發電量在4月份的微弱增長,確實令人相當憂慮,也有可能延續至5月份。這段時間通常是採購煤的高峰期,會將煤價推至高峰,但現時煤價卻正在下跌。
這些原材料需求的指標,確實指出經濟的增長動力正在顯著放緩。當然,這正是中國的決策者近來開始多做工夫,以支持經濟增長的原因。
調和宏觀和微觀兩種角度的更廣泛觀點是,中國正處於一個宏觀過渡期,期間會遭受很多的微觀應力。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經明顯由近幾年的10%回落。我們認為,未來幾年,這會比較接近7%。
刺激經濟期望或落空
當然,這仍然是快速的增長,但與中國公司過去十年的經歷相比,這仍然是一個顯著的變化。依賴超高的投資增長率的商業模式,以及迅速擴大產能而不大關注成本效益的策略,在新環境中將會愈來愈站不住腳。所以,必須調整的人就會有所抱怨。
這個經濟增長放緩的過渡期,曾經被2009年至2010年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大計推遲。但後者也創造了期望,令人以為,內地政府一看到不利的信號,就一定會出招拯救經濟。
但實際上,中國的領導人非常不願意再一次滿足國民這種期望。因此,直至目前為止,他們推行的反周期支持經濟措施,只是保持在最低限度。當然,對於那些旨望政府協助的人來說,這是令人失望的。但在宏觀層面來說,這仍然是正面的。
將這種說法再推前一步,我們會說,中國要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換句話說,要持續享有相對較高的增長率,將需要破壞大量的微觀經濟體,讓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倒閉,資本和勞動力流動至較新和較具生產力的用途。玩具和紡織品生產商可能要選擇退股,或者轉移至工資較低的越南或孟加拉。
從低工資行業 走進高工資行業
但這很難說是一個問題。因為價值較高、較為資本密集的貨品的出口增長,足以抵消廉價貨品方面的損失。事實上,中國正需要跳出低工資行業,以及走進高工資行業。這樣,中國才可以繼續保持經濟增長,擺脫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這種結構性變化的背景,正是我們對個別公司或行業的痛苦保持謹慎態度,不將之推斷和引伸至整體經濟一蹶不振的關鍵原因。因為這些微痛很可能是整體健康的宏觀調控的一個信號。
市場轉向 投資亦需轉向
在一個像中國般迅速變化的經濟體,過去十年的贏家未必就是未來十年的贏家。當市場轉向(不用擔心,市場總有一天會轉向),就是時候去開始重新部署資本。
投資者應該緊記,不可以一味反射作用地投資在同一批以往在經濟好景時表現出色的舊企業。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 研究部主管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