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繼前年的《在廣場放一朵小白花》後,六四舞台今年再推話劇《讓黃雀飛》,講述廣場學生逃亡後的內心掙扎。原來此劇的劇本是兩名民間人權陣線的骨幹「嗌交嗌出來」。編劇之一韋少力笑言,兩年前與戰友就5區公投及政改意見不合,最終意會到分裂並非好事,「當年的學生同樣爭拗應否撤退廣場,比我們鬧得更激,但最後他們面對軍隊、我們面對西環時,同樣要團結面對,互相攻擊不是辦法」。
《讓黃雀飛》穿梭兩個時空,由六四廣場的學運,到2010年反高鐵撥款的抗爭。故事除談及支聯會當年營救民運人士出國的「黃雀行動」外,更想帶出另一條主軸——89年廣場上的學生為撤離或留守爭拗不休,2010年,泛民同樣因抗爭路線「夠不夠激」而分裂。「我們想透過上一套劇《小白花》,讓年輕人更了解六四,今次想讓他們思考香港民主運動應如何走」,編劇韋少力說,「我哋都幾貪心㗎」。
並肩多年 政改公投立場分歧
本身是民陣及支聯會義工的韋少力,與另一編劇、同是兩會義工的列明慧在民運上並肩多年,但在2010年遇上分歧,「當時我們正準備重演《小白花》,我和明慧就政改和公投持很不同的立場,我和長毛很熟,她就很傾向華叔,分歧可想而知。我們嗌到不想見對方,但轉頭又要合作做話劇,才發現原來這些都非我們控制之內」。
寄語泛民 互相攻擊沒用
當時他們正創作《讓黃雀飛》的初稿,但不想以「揭秘」手法交代黃雀行動,頓然發現原來當年天安門廣場的爭拗,與現實中的泛民很相似,決定加入這些概念作故事另一主軸,「軍隊要清場,大家都要一齊保護大家走;我們面對西環治港、警方阻撓示威,同樣要團結。我們面對建制的高牆,永遠只是雞蛋,互相攻擊沒用的」。
這晚,20多名年輕人在葵青的工廈努力排練,投入那段血肉模糊的歷史。飾演學運女生曉清的張君洳,過去多讀南京大屠殺、二戰的歷史,今次為投入角色特地做好資料蒐集,「原來中國人在23年前曾為國家做出這些有心的運動,過去港人在殖民地時代時,常羨慕他人,慨嘆我們沒有根,但原來我們是有的,只是一直沒去碰」。
明報記者 林凱旻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