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曾俊華冀港台經貿合作制度化長青網文章

2012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5月31日 12:00
2012年05月31日 12:0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很高興今天(5月31日)能夠出席「兩岸三地經貿論壇」,跟大家談談「香港在兩岸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和定位」。

 

     近年來,兩岸關係不斷提升。2008年12月,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和直接通郵正式實施,「三通」全面啟動。2010年6月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透過「海協會」、「海基會」的平台,兩岸至今已經舉行了七次會議,總共簽署16項不同範疇的合作協議。

 

港台關係揭歷史一頁

 

     港台關係是兩岸三地關係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2010年4月,港台關係揭開歷史性的一頁:香港和台灣分別成立了「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和「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為兩地提供一個直接的溝通平台,以合適的身分來探討、磋商,和落實多個涉及公共政策範疇的合作項目。

 

     「協」、「策」兩會至今已經召開了兩次聯席會議,雙方在會上就推展多個優先合作範疇達成共識,並取得不錯的成果,例如:雙方在2011年8月簽訂銀行業監管合作瞭解備忘錄,有利雙方在監管跨境銀行事務方面的合作;在去年底簽訂航空運輸協議,增加香港和台灣方面的客運和貨運班次、航點和貨運量;香港在台灣成立的綜合性機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在2011年12月開始運作,以促進港台之間經貿及文化關係的長遠發展,而我亦於本月中到台北為經貿文辦主持開幕儀式。

 

     以上一個又一個的里程碑,都標誌着兩岸三地之間的關係不斷提升,帶來更多經濟發展的機遇。

 

兩岸三地貿易更趨緊密

 

    兩岸三地的貿易關係一向十分緊密。在2011年,內地分別是香港及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而香港是內地的第三大及台灣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兩岸貿易在過去十多年保持快速的增長趨勢。根據內地的統計數字,內地出口往台灣由1995年的31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350億美元,平均每年上升約16%;而內地從台灣進口金額則相對更大,由1995年的140億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250億美元,平均每年上升14%。

 

     隨着兩岸在多方面的逐步放寬限制,香港對兩岸的中介角色已經由轉口貿易擴展至服務貿易,尤其是商貿服務以至其他與貿易相關的服務。2010年,內地和台灣分別是香港服務輸出的第一和第五大目的地,以及香港服務輸入的第一和第七大來源地。要探討內地、香港和台灣的經貿關係,我們不得不談CEPA和ECFA的實施所帶來的機遇。

 

CEPA鞏固香港多方面地位

 

    CEPA自2003年簽署以來,為內地和香港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平台,促進了兩地更緊密的夥伴關係。

 

     首先,CEPA鞏固和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香港的服務業發展成熟,達至國際水準。隨着內地工業生產的快速擴張,內地對服務業需求不斷增加。香港完善的國際網絡和基礎設施,加上穩健的法律制度,使香港成為國際資本流入內地和內地資本走向國際的重要管道。CEPA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有利香港跟內地服務業合作。CEPA下多項金融業、貿易及物流業的開放措施,以及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鞏固了香港作為區域物流樞紐及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另外,CEPA促進香港培育新興產業,為香港未來經濟增長創造有利條件。香港的傳統支柱行業雖然發展蓬勃,但近年特區也致力發展六項優勢產業,以促進多元化經濟發展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過去CEPA各補充協議中有關檢測認證、環境服務、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開放措施對推動香港培育新興產業有正面和積極的作用。

 

     香港除了繼續鞏固傳統支柱行業和發展六項優勢產業外,亦需要多方面提升本身的競爭優勢,以促進社會整體的均衡發展。在CEPA下,內地對原產香港的產品實行零關稅,有助香港企業開拓內地市場,為本地製造業提供更多機會。CEPA補充協議八進一步完善CEPA下原產地標準的制訂,將有助吸引和鼓勵特區製造業的多元化和持續發展。

 

     CEPA亦加強了兩地經濟融合,提升兩地在國際和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內地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將加大力度發展現代服務業。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體,在內地加快調整經濟結構的過程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香港的專業服務業有先進管理經驗、知識和技術,可為內地專業服務累積經驗,跟國際接軌。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業對外開放是內地金融改革的一項重大工作,內地透過CEPA先行對香港金融企業作出各種開放措施,有利內地企業「走出去」。

 

ECFA便利兩岸貿易

 

    ECFA的簽訂,為兩岸對雙方進口的貨物提供關稅減免。這在一定程度上將進一步影響香港在兩岸貨物貿易的中介角色,無可避免地香港會承擔貿易轉移效應,流失兩岸之間的部分轉口貿易。不過,ECFA便利兩岸直接貿易而帶動的經濟增長和收入效益的「溢出效應」,以及兩岸經濟規模因此的迅速擴張,兩者都可以惠及香港的轉口貿易。

 

     隨着ECFA的實施,相信兩岸經貿往來會更為頻繁,台灣企業對金融、商貿服務等的需求亦會隨之上升。香港長久以來是兩岸商貿合作的服務平台,憑藉在各項服務業的優勢以及在內地市場的經驗,可以為台灣企業提供不同的支援服務,從而獲得商機。

 

     首先,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港口設施及貨運配套服務完善,吸引不少台灣企業選擇香港作為地區配送、交通運輸中心;而且,香港鄰近內地市場,市場資訊發達、自由流通,又有不少經驗豐富的服務供應商提供內地市場管理、推廣等服務,是台灣企業管理內地業務及開拓內地市場的理想平台。

 

     香港沒有外匯管制,資金自由進出,法例法規和金融市場亦較完善,是台灣企業進入內地的重要集資平台。同時,由於香港的金融企業熟悉內地業務,並已在內地設點,許多台灣企業在內地從事業務時,會選擇在香港申請貸款,支援他們在內地的業務及營運,亦會應用香港銀行提供的商業銀行服務,如資金管理、貿易銀行服務、一般融資、貿易融資等。除此之外,香港已經建立了內地境外最具規模和效率的人民幣清算平台,能為台灣企業提供人民幣現鈔兌換、供應及回流等服務。

 

     此外,香港具備透明的法律制度、資訊流通、以及在處理法律事宜及擬備文書可以同時使用中英文兩種語言的能力等優勢。香港可以為國際及兩岸之間的商務及貿易糾紛提供仲裁服務,而香港的法律服務還可以促進保護兩岸三地的知識產權,藉此鼓勵科技產業的研發。

 

ECFA為香港帶來新機遇

 

    隨着兩岸貿易的增長,ECFA將進一步促進區域貿易和經濟發展。這將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特別是在服務業,並可抵銷部分因ECFA兩岸關稅減免措施引致貿易轉移效應對香港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香港獨特的營商環境,對不少台資企業,尤其是金融及銀行業,是個不可多得的優勢。他們可以透過香港來熟悉國際的交易慣例。在香港,他們也可以接觸不少內地大型國企及各類已落戶香港的民企,從而加深了解內地的營商文化。台資企業更可從中找尋合適內地伙伴,攜手「走出去」。

 

     以高科技產業為例,香港擁有鄰近內地市場,以及相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等優勢,因此不少來自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公司都樂意借助香港作為後勤支援,處理物流及財務管理的地方。現時,全球最大手機代工生產商富士康已在香港落戶。在流動通訊業界茁壯成長的HTC,近年也在香港迅速擴展和發展得有聲有色。

 

冀港台簽訂經貿合作安排

 

    內地、台灣與香港的經濟結構、比較優勢和競爭力不盡相同。各地在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無需我多說,在座各位一定比我更清楚。經過多年的發展,兩岸三地已整合成一個優勢互補又緊密相連的產業結構,兩岸三地已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現時,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很多。反之,亞太區的經濟情況相對穩定,復蘇的勢頭較為明顯。兩岸三地必須在過去緊密合作的基礎上抓緊機遇,在全球市場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鞏固三地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提升在全球市場的份額。

 

     我們認為,繼內地與香港簽訂CEPA、內地與台灣簽訂ECFA之後,香港和台灣應該透過訂定類似的制度化經貿合作安排,以滿足業界的需要,配合市場的發展,令這鐵三角的貿易夥伴關係更為完美。

 

     港台兩地制度化的合作安排能夠為港台業界帶來明確、穩定的營商環境,加強港台業界對貿易投資的信心,促進區內貿易和投資活動。此舉不但可以為港台雙方創造更多貿易和投資,兩地更可以透過加强經貿合作,進一步發揮和結合各自優勢及經驗,達致兩地經濟共同發展、互利雙贏,促進各個行業在區域以至世界市場中的發展。

 

     此外,有關合作安排亦將有助進一步整合兩岸三地產業的比較優勢,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環境中,推進兩岸三地的生產力,加強在全球市場的規模效應以至整體經濟增長。透過港台兩地制度化的合作安排,台灣可以更好利用香港的優勢,加快發展台灣的服務行業。

 

     在去年8月在香港舉行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和「台港經濟文化策進會」第二次聯席會議,和「港台商貿合作委員會」與「經濟合作委員會」的會議上,港台都同意加強港台雙方經貿合作,包括加強港台經貿優勢互補及雙邊合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亦已跟台方就簽訂兩地更緊密經貿合作安排展開工作層面的對話。港台工商界對兩地訂立更緊密經貿合作安排表達了清晰的意願,亦提出不少積極和具體的建議。我們對工商界的支持感到十分鼓舞,並將繼續積極與台方跟進,期望兩地盡早展開具體磋商。

 

香港重視兩岸旅遊發展

 

    最後,我想談一談兩地對香港旅遊發展的重要性。內地和台灣分別是香港第一和第二大的旅客客源市場,去年兩地約共有3,000萬人次訪港,佔整體訪港旅客人數超過七成。

 

     我們十分重視內地和台灣市場,一直以來都在兩地進行多元化的旅遊推廣活動。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在內地多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都設有辦事處,方便與內地旅遊部門和業界交流和合作;旅發局也在去年九月在台北正式成立辦事處,進一步擴展和深化在台灣推廣香港的活動,特別是在台北以外的城市加強宣傳。

 

     內地在過去幾年推出了多項便利內地旅客到台灣旅遊的措施,包括在2008年中允許內地居民以「團進團出」方式前往台灣;至2011年中正式實施內地居民赴台灣地區個人旅遊。這些措施有助促進內地居民到台灣旅遊,以及整個地區的商務和休閒旅遊發展。

 

     面對兩岸合作越趨緊密,我們認為香港在兩岸三地旅遊發展中的重要性不會因此而下降,反而應該充分把握中央政府推出支持政策的機遇,肩負起擴大兩岸三地合作協同效益的角色。舉例來說,中央政府在2009年4月批准內地旅行團乘坐以香港為母港的郵輪經香港前往台灣,又在2009年5月簽署的CEPA補充協議六允許內地赴台遊旅行團在行程入境並停留香港,我們從這些措施中看到新的發展機遇,台灣是我們的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香港與台灣在旅遊方面各有優勢和特點,香港以先進和國際化的城市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購物天堂,而台灣的自然風光則十分受旅客歡迎,香港和台灣互補性的有利於發展「一程多站」的路綫,豐富內地旅客的外遊體驗,同時增進兩岸三地的聯繫。

 

台灣居民將可網上預辦入境登記

 

    此外,在對等互惠原則下,特區政府將會進一步簡化台灣居民來港的入境安排。由今年9月1日起,合資格的台灣居民可自行在網上免費預先辦理入境登記。我相信新措施可進一步促進港台兩地交流。兩岸三通長遠有助整個地區發展商務和休閒旅遊,香港旅遊業亦會因而獲益。

 

     各位,總括而言,我們相信兩岸的持續經濟發展可以為三地帶來「三贏」的局面。展望未來,三地的關係將會更進一步,而不斷改善的兩岸關係必定會為香港,以至大中華區帶來更多商機,令整個區域的發展更蓬勃、更精彩。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5月31日在兩岸三地經貿論壇的致辭全文。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