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民幣國際化初露端倪,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其角色愈加重要。隨着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機制破冰,本港一批中資券商已抓住契機,他們將憑藉對兩地市場的了解及對中央政策的洞悉,在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過程中,掌握更多話語權。從本周起,本報將展開系列報道,通過專訪香港主要中資證券機構負責人,探查這群實戰者如何參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閻峰是國泰君安國際(1788)的執行總裁,亦身兼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一職。他表示,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面臨最現實的障礙是缺乏在離岸市場的投資渠道,尤其缺乏人民幣的股票型投資產品。他呼籲,中證監應盡快開閘,允許內地企業來港以人民幣發行新股。
可推動港人幣存量增加
「沒有投資產品,市場就沒有存款需要,這是雙向流動。」本港人民幣存款未能突破6000億大關,截至今年3月底,全港人民幣存款餘額5543億元(人民幣.下同),計及存款證,共計僅6754億元。閻峰認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漸淡之下,市場必須有具投資回報的人民幣產品,才能推動人民幣存量增加。
閻峰所指,是人民幣股票型投資產品,即人民幣IPO。事實上,港交所(0388)早在去年6月已公布人民幣IPO招股模式,但至今僅匯賢產業信託(87001)用人民幣集資上市。「其實最迫切需要來港籌人民幣的是內地中小企業,但監管機構一直不允許,這是香港發展人民幣IPO的最大障礙。」
據閻峰形容,中證監擔心一旦放閘,勢必影響A股市場。但他認為,內地符合A股上市的企業逾萬家,而IPO市場容量有限,每年上市企業僅三四百家,「民企發展快,資金需求大,若來港集資港幣後再換匯,反而增加外匯儲備,如果籌人民幣,等同於將內地流出來的人民幣再拿回去,實現雙向流動 」。
中資券商已做好技術性準備
顯然,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不僅需要增加人民幣回流渠道,也需增加離岸人民幣投資渠道,這都取決於中央政策。閻峰指出,在解除人民幣IPO的政策障礙後,還可開放港澳機構或個人在RQFII框架下直接投資A股,接着再推出人民幣交易的衍生產品等,他坦言,各中資券商在技術上已經做好準備,惟等政策出台。
本港目前的人民幣產品包括存款、存款證、點心債、保險產品等(表),但回報均不可觀,投資內地的RQFII基金產品也有種種限制。閻峰呼籲,監管機構可在控制額度的前提下,放開對投資產品的限制,「只有人民幣業務的多元化,才能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系列之一)
明報記者 張聞文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