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學生再次於科研比賽奪取佳績成為「星之子」。今年港隊出戰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奪得兩個二等獎和1個3等獎,共有6名學生獲贈小行星命名。以往有多名學生因摘星獲大學破格提前取錄,不過今年有星之子表明,憂慮通識科「肥佬」,指通識與做實驗一樣困難。
今年港隊共有5支隊伍出戰,其中英皇書院的中七生衛晉穅、中五生雷逸文、袁健康,以及中華基金中學3名中四生黃耀德、潘駿生、崔雍建,兩支隊伍分別奪得比賽二等獎,獲贈小行星命名。
毒氣探測器生物電池獲獎
英皇書院的學生,利用化學物「聚苯胺」作材料,製作出可探測6種毒氣的探測器,可於10秒內探測到室內的阿摩尼亞,並即時亮燈發警號,並透過電腦發出電郵和手機短訊等示警。每個探測器成本只需100元,比現時每個3000元的探測器便宜96%。
中華基金中學的學生,利用海草和酵母製作可屈曲的太陽能生物電池,每片電池厚度與膠片相若,面積比郵票稍大,只需5塊電池即可為一部手機充滿電。每片生物電池成本約1.6元,比普通太陽能板便宜95%。
黃耀德說,不打算避開文憑試提早升大學,「因擔心拔尖自己不適應」。他又說,修讀通識近一年,仍未掌握答題要求,擔心文憑試通識「肥佬」無法升大學,唯有多留意時事。潘駿生和崔雍建亦抗拒通識,潘形容通識科與做實驗一樣難,因為答題限制多,適應需時。崔直言討厭通識科,指通識聲稱訓練思考,但答題要跟考試要求有違原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