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普立茲攝影記者為中國歷史補白長青網文章

2012年05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5月21日 21:35
2012年05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1991年,時任美聯社記者的劉香成,拍下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後扔下講稿一幕,令他獲得普立茲「現場新聞攝影獎」。近20年來,他放下相機,改以一雙眼睛,蒐羅一個個華裔攝影記者鏡頭下的中國,編輯成書,當中場景大如文革批鬥、六四坦克,小至公園內情侶依偎;甚至重新呈現1976年悼念毛澤東逝世儀式照片中,被官方刪走的四人幫,「我希望4本書收納了時間、歷史、中國人的生活,為它(歷史)填充」。書中70張作品近年於海外巡迴展覽,近日起在香港展出。


今天假日街頭小巷,不少人頸項都掛着一部大大小小的相機,這名普立茲得獎者卻說,現在外出都不帶相機,「相機是好煩的!」他笑說。拋開相機,他用心看,感覺化成構圖烙印腦海:「重點不是用什麼相機,是我如何『閱讀』。」


美聯社記者 80年代駐華

在香港出生、童年返內地生活、在美國念大學,至1980年代以美聯社記者身分派駐北京,年逾六十的劉香成雖早已脫離前線記者行列,但吸收中西文化的他,仍以獨特的觸覺閱讀、編輯。是次在港舉行的「劉香成看中國」攝影展的作品,正是來自其中一本他編輯的相集《中國──一個國家的肖像》。他花了4年,蒐集了400多張、88名攝影記者有關新中國60年的相片,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作品。


毛澤東追悼會 重現四人幫

其中兩張相,記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場景。1976年毛澤東逝世,追悼會的台上本來站了四人幫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和姚文元。但後來四人幫倒台,官方媒體新華社把4人從照片中擦去,留下兩個「空格」,劉便找來另一攝影記者當時拍下的相片置於同頁,成為相集中的政治諷刺。


劉香成也記下大時代的小事。1980年代可口可樂在北京建立首間在華工廠,他拍下年輕人在紫禁城揮舞可樂瓶;1989年六四民運,他拍下情侶在坦克車駐守的橋下騎單車;此外還有蝸居情侶在北京動物園內依偎、煤礦旁的礦工、天安門廣場上溫習的學生、擠火車的民眾……


沒有塗脂抹粉,「小生活」往往最貼近民眾。劉香成期待每名看者的情感反應,「一幀好相片以能夠抓住『感覺』作起點,否則場景只是一塊布、一個背景,前方有很多很多人」。他多次提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他要把這些呈現,中國民眾看了會會心微笑;西方人則可窺見真實的中國;香港年輕一代看了,在中國情感上多一層理解,重整自己的想法。


明報記者 袁柏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