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長者退休選擇在家頤養天年,但亦有九旬長者選擇每周當全職義工,樂此不疲服務社會。在伊利沙伯醫院當了17年義工的鄭伯,多年來已累積服務逾萬小時,每朝步行40分鐘到伊院骨科專科門診為病人引路。他說,太太的遺願要他繼續貢獻社會,令他風雨不改堅持下去,更感動孫女請纓加入義工行列。
93歲的鄭華安是醫管局1.8萬名義工中最年長的男義工。他自1993年開始,每日從大角嘴的家步行40分鐘到伊院,朝八晚四當醫院義工。他主要工作是向求診病人指路,但並非單純的「人肉路牌」,他說﹕「以前伊院好細,家成個球場咁大,行動不便的傷殘人士、長者來到,我便帶他們到睇症、攞藥的位置附近坐,不用走來走去。」
太太遺言支持感染孫女
除了恒常的引路工作,他偶爾會教病人「穿珠仔」、織毛衣,連周六日也不休息,在家做些小禮物,送給病人、義工和醫護人員,問他假日何不與家人飲茶,他直言「唔想嘥時間」。
伊院歷經變遷和數任院長去留,他甚至曾和當過院長的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握手。鄭伯說他早年行船,退休後便在航海學校義教,後來學校關閉,看到醫管局招募義工便報名。他至今已獲頒義工界「至高無上」、服務滿2800小時才有的鑽石獎,以及無數其他獎章,粗略計算當了義工逾萬小時。
有人覺得醫院是不祥地,身為長者的鄭華安倒覺得沒什麼,當醫院義工只因「病人最需要幫手」。家人知道他熱心,非但沒有阻止,太太臨終除叫他保重,還支持他繼續貢獻社會。30歲的孫女更自動請纓當義工,盼「孫承祖業」。退休近40年,他卻從沒想過「退休」,只要有能力還會做下去。問及他的養生之道,他說「唔煙唔酒,無不良習慣,凡事平常心,唔望中馬票」,以及最後還是做義工。
醫管局明日(19日)舉辦「同行有您」義工感謝日,鄭伯屆時會向約2000名醫院義工分享17年來的點滴,醫管局亦藉此向各義工致謝,以及鼓勵公眾加入義工行列。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