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澳棚屋洋溢漁村人情長青網文章

2010年09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9月07日 22:35
2010年09月07日 22: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說起充滿水鄉風情的大澳,不少人可能會聯想到氣味濃烈的鹹魚、蝦膏等土產,但值得細味的,還有傳統的水上棚屋文化。棚屋豎立在水面木柱上,戶戶相連,鄰里互相照應,縱使部分棚屋因日久失修而損毁,甚至有居住危險,但年長一輩的居民仍愛在那兒生活,棚屋內外洋溢着濃厚的人情味。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校記,到了大澳這古樸的漁村,會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

■校記:歐陽翠詩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中四)

編號:190434

大澳居民主要以漁鹽業維生,90年代後,年輕一代認為村中缺乏工作機會和娛樂設施,逐漸投向市區,漁村人口日漸老化,但大部分長者仍樂於居住大澳。現年85歲的棚屋居民李轉好自出生以來一直住在大澳,年輕時在梅窩當石屎工人,30多歲時親手建造自己的棚屋,一住便是54年。親自建屋雖然辛苦,但她只想在自己的地方紮根。

不少大澳居民擁有漁船,以出海捕魚和打撈海產為業。不過,李轉好沒有漁船,她坦言子女的薪水微薄,為免令子女增添壓力,現時只靠政府每月約2000元的高齡津貼維生。她的棚屋除了牆身殘舊、平台受損外,還有生鏽、漏水等問題,後來得到國際非牟利組織仁人家園的幫助,破舊的棚屋得以修葺,如改裝廚房牆身、修補天台欄杆、維修簷篷防水層等。

雖然棚屋居住環境欠佳,但李轉好沒想過要跟兒孫搬到屯門和荃灣居住,「不搬!搬出市區會不適應,(在單位內)對着四面牆和電視機,上街亦不方便。這兒的鄰居都很照顧我,像『自己人』一樣」。她表示跟街坊認識了差不多70年,有空會和老街坊上茶樓,星期日則會跟大伙兒到大會堂聽免費戲曲,生活簡單快樂。李轉好閒時還會幫鄰居做飯和煮糖水,平日不用鎖門,跟街坊關係親近。

■校記:張偉瑜 聖言中學(中四)

編號:190276

大澳棚屋居民曾以曬鹽和捕魚為生,隨着七八十年代平價鹽的進口、內地漁民競爭,加上教育普及,年輕一代都搬離大澳,尋找高收入工作。願意留在大澳的,大部分都是長者,當中更有不少居於棚屋。

日久失修、水浸等問題,令不少棚屋設施日趨破舊,2000年的大火更促使政府計劃拆卸棚屋。棚屋居民梁福健的屋外貼着豪宅廣告,他卻表示:「有錢也不會搬出去。」梁福健的子女早已搬往市區居住和工作,大時大節才帶孫兒和曾孫回大澳老家探望他。

年過80的梁福健,其棚屋已有40多年歷史,廚房設備殘舊,棚底結構亦有損耗,早前仁人家園便針對這些問題,修復梁福健的棚屋。棚屋雖經過修葺,大熱天時在內生活仍相當侷促,可他並沒打算搬到市區或公屋居住,「每年只需繳付數十元的牌費,跟附近空置七成的公屋租金相差極遠,而且習慣了這裏的生活」。現在梁福健每天早上4時起牀,與妻子喝早茶,平日碰見鄰居也會親切的打招呼。他亦表示大澳空氣質素良好,在修葺好的天台呼吸新鮮空氣,是他的日常習慣,「在市區工作的親人回來探我,會被我取笑『鼻哥黑』(吸了許多廢氣)」。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傳媒teen使 黃美欣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5年04月14日 14:37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Vicky
2025年04月13日 07:55
多謝分享!
0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ClintonFong
2025年04月13日 07:28
多謝分享!
1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fong
2023年03月27日 09:24
thanks
1
舉報
檢視個人資料
eva
2023年03月27日 09:24
thanks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