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上碗窰古蹟隨地文物長青網文章

2010年08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08月09日 18:35
2010年08月09日 18: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大埔上碗窰早於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27年來古物古蹟辦事處以「最少干預」、讓遺址繼續「長埋地下」的方式作保護;但長春社批評古蹟辦管理不善,因遺址只有3%面積被鐵絲網圍起,而雨水長期冲刷下,大量疑屬文物的破爛青花瓷器散落在遺址「保護區」外任由檢拾,鐵絲網毁爛得可讓人自由出入。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表示,大埔碗窰遺址僅得約1500平方米的核心部分被圍起作保護,但事實上遺址坐落於山坡之上,長期遭雨水冲刷,包括最近連場暴雨,瓷器被冲至核心區外,擔心長遠會流失大量文物。

遺址鐵絲網毁爛

記者日前隨李少文到大埔上碗窰,沿鐵絲網圍起遺址部分觀察,沿途發現鐵絲網內外,地下均散落大量破爛瓷器,部分地點保護區外的「藏量」更豐富。在一個種滿樹木的山坡之上,李少文隨手檢起多隻黏在一起的青花碗碟,指兩年前巡視同一地點未有發現,擔心是長期雨水冲刷,將瓷器冲至鐵絲網外。此外,觀察期間亦發現一處鐵絲網遭剖開直徑約1.5米大洞,足夠成年人通過。

李少文批評古蹟辦保護文物不力,指其僅為遺址進行兩次發掘工作,後來進行研究,但一直未有交代結果,「與其任由珍貴的青花瓷器散落在遺址各處,不如用作教育用途,劃出部分保育價值較低的區域,供市民或學生挖掘。」長春社亦建議將遺址發展成博物館,帶動旅遊業。

古蹟辦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披露,政府於2004年進行《碗窰陶瓷窰址保育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應對現存考古遺蹟採取「最少干預」的保育原則、設立文物徑及將已停辦碗窰公立學校的其中一間課室,改作展示中心。古蹟辦於2004年就報告結果及建議,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大埔區議會及碗窰村民,但村民認為首要之務應處理村民的丁屋申請問題,故至今未有落實報告提出建議。

古蹟辦稱採「最少干預」原則

古蹟辦現時於碗窰遺蹟旁的另一法定古蹟樊仙宮設立展版,介紹樊仙宮的歷史以及碗窰遺蹟的資料。另外,古蹟辦一向參照國際保護考古遺蹟的指引,採取「最少干預」的原則保育,讓考古遺蹟能在較為穩定的環境下,得以長久保存。

大埔上碗窰遺址,相傳為文、謝二氏在明代所創,生產青花瓷器,到20世紀初期,由於廣東沿海窰場的廉價產品加入競爭,至1932年終告停產。

 

 

0
0
0
書籤
回應 (0)
檢視個人資料
choyki
2024年11月09日 10:36
多謝分享
0
舉報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