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京津冀地區難逃霧霾困局,聯手治污也成為一體化進程中的優先項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也於近日發布,將明確指出區域大氣環境承載能力紅線,且擬把收取交通擁堵費、排污費提上日程。但地方官員「GDP唯上」的政績觀以及財稅利益卻為治污埋下隱患。
在天津及河北省石家莊、保定、廊坊等地,前年起已着手以天然氣取代柴油和汽油,旨在減輕巴士及的士廢氣排放。一位保定的士司機稱,巴士替換工程由政府出錢,「我們大多是自己花3000塊改裝,天然氣3塊多一立方米,一罐能跑200公里,成本少一半還環保」,但加氣需要去郊區,不太方便,而且天然氣罐就好像「定時炸彈」,「前幾日40多度最熱時,就有輛的士天然氣罐爆炸」。
北京大量淘汰舊車 力推充電車
據悉,北京也是因此難以大規模引進天然氣巴士及的士,但北京近日下發的《新能源小客車充電管理細則》透露,年內將淘汰39萬輛舊式汽車,推進充電新能源汽車,至今年底,北京將在五環內建成1000個快速充電樁。
但據綠色和平、英國利茲大學以及中科院早前的調查均顯示,京津冀地區霧霾的最大根源並非汽車廢氣,而是煤炭燃燒所釋放的二氧化硫、煙塵等,汽車廢氣僅排第三;而煤電、鋼鐵及水泥生產是該區的首要污染行業。
霧霾主源頭 燒煤第一汽車第三
現時在河北、天津除新建屋苑外,超過七成冬季供暖仍靠燒煤,河北省去年全年燒煤超過3億噸,是北京的10餘倍,每逢供暖時節津冀霧霾濃度甚至超過北京。「河北省燃煤不是燒多少的問題,是燃煤質量太差」,消息人士稱,河北省的煤多數從山西運來,每噸價格介乎400元至1200元,但多數都會選擇最便宜的,例如保定去年曾嚴查運煤質量,但用處不大,「政府也想煤改氣、煤改電,但費用極高」。
鋼業污染勁門路廣 禁之不絕
而更難治理的是鋼鐵企業,經濟則是最主要原因。河北全省的鋼鐵產能去年達到2億噸,是美國全國鋼鐵產能的2倍有多,為治理霧霾,省政府計劃於2017年削減6000萬噸產能,但當地居民反映,有鋼鐵企業休息幾日後,「向上通通關係、送送錢就又開始煉鋼煉鐵」。去年冬天霧霾最嚴重時,保定市長不得不找到國家電力公司給轄區內鋼鐵廠斷電半月,市委書記甚至還要求,在現時最高罰款2萬元之上再加重懲罰。
官員為GDP大擴「短平快」產業
但正如熟悉內地官場人士對本報稱,雖然環保問題緊迫,「但地方稅收問題更嚴重,公務員都指(望)這個吃飯,在官員政績評估的GDP指標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中型企業數量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兩大指標」。他解釋,雖然中央強調打破「唯GDP論」,但每個季度都要統計固定資產投資量、規模企業數量也要與上一任對比,所以地方官員更希望擴大鋼鐵、房地產、製造業,這種「短、平、快」的產業。
■走馬京津冀 系列之四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