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如無意外,今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但其實成績輝煌亦不過是近10年的事,轉捩點就是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令中國出口競爭力急升,外匯儲備因而高速增長,以過去15年為例,1996年至2000年期間,外匯儲備增長57.6%,但由2000年到2009年,增幅卻高達13.5倍,由1655.7億元升至23991.5億元(見圖1),9年間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4%。
消費貸款 將成下一增長焦點
如此龐大的資金,為大興土木、建立穩固的財政基礎,反過來又協助產業升級加強競爭力。因此,來自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需求持續強勁,加上中央給予相當優厚的淨息差協助重組,中國銀行業便於短短5年內,由剛重組完成走到全球實力最強大的銀行體系。
但正所謂花無百日紅,金融海嘯後,歐美等已發展地區的消費需求,中國出口已不可能重拾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與此同時,連續10年均超過20%甚至30%的固定投資增長也勢必放緩,沿海地區今天繼續大興土木的空間亦有限(見圖2)。雖然不至於大幅放緩,貸款利錢亦依舊優厚,但內銀股增長「最好賺」的年代很可能已成過去,這個亦是整個板塊的估值持續吸引主要原因。要進入下一個升浪,消費貸款將是重點所在,但暫時仍在摸索階段,只有招行(3968)在這方面表現較為出色。
如上文所述,沿海固定投資增長慢但全國水平仍然較快,主因就是中西、東北等落後地區已成功接棒。農行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的分行數目,佔總數達到61%,貸款則佔37%,極能受惠3個區域固投持續高於全國水平的趨勢。
受惠內陸固定投資增長加快
此外,富士康(2038)多名員工自殺事件,引發沿海地區的加薪浪潮,雖然內陸地區亦會感受到壓力,但以居民可支配收入計算,內陸地區僅為沿海區域的50%至70%(見圖3),製造業仍有極大誘因進行遷移以節省成本。
固定投資增長快、二級產業日趨興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正是2005年至2007年沿海地區的寫照,亦是建行(0939)、工行(1398)等迅速崛起的最重要原因。銀行是一門講錢的生意,只要經營所在地的錢多了,自然會賺得更多,內銀股的業績和中國外匯儲備的關係正是最佳佐證。因此,雖然執行風險難以評估,但農行確實具備跑贏同業的客觀條件。
回應 (0)
2022年12月29日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