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青年過去被批評為政治冷感,近年卻大為不同。大專2012成員周澄坦言,現今青少年參與政治有激進化的趨勢,但她認為是「逼出來的」﹕「上一輩認為肯捱就有出路,今日大學畢業生人工可能只有8000元,而且還要償還政府學費貸款。」她認為香港青年有「苦無出路」的感覺,但又缺乏渠道參與政治,難怪會想採用激進手法表達意見﹕「無前景咪博一鋪囉。」
2010年六四事件21周年遊行,參加者不乏80後以至90後,他們多在網上及其他途徑得悉六四事件,想向社會表達新一代的想法。就讀中五的Jason和何先生結伴參與遊行,兩人直言課堂上沒機會接觸六四資料,為了認識真相,二人首次參與紀念六四的活動。Jason說,近兩年刻意找很多有關六四的資料看,朋友之間也談到這個問題。被問到在學校有否討論時,何先生說﹕ 「不是答不到,是封殺我們。」
高鐵爭議 表態激烈
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的高鐵爭議,青年的抗爭表態很激烈,令高鐵爭議一度變成80後爭議。「苦行」行動發言人何婷婷解釋,苦行的原因是高鐵興建成本高達600多億元,又欠成本效益,更要逼菜園村村民遷出,是不公義,走26步象徵高鐵全長26公里,停下則希望鐵路興建要「停一停、諗一諗」。
2009年政府為紓緩大學生失業問題,打算撥款1.4億元資助學生實習,引起青年和大學生上街遊行。同年3月,逾200名大學生手持橫額及紙牌標語,高叫「(財政司長)曾俊華高薪厚祿,大學生任人魚肉」等口號遊行,反對政府提出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變相為市場訂下大學生最低工資4000元,是踐踏大學生尊嚴,令大學生淪為廉價勞工。
此外,鬧得熱烘烘的最低工資問題,亦與青年息息相關。多名民建聯的年輕黨員組成青聯智庫,研究最低工資立法應否設立青年最低工資、如何解決青年失業率等問題。
資訊流通 助組織行動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分析,影響香港青年參與社會或政治事務如六四集會、七一遊行、高鐵集會等,因素包括傳媒報道、坊間和網上討論和視像傳播,當中網絡資訊流通是很重要的原因,「年輕人上網獲得的資訊愈來愈多,獲得不同方向的信息,容易建構自己的想法」。他指數十年前,香港人對示威抗議的印象不好,感覺很危險,也認為會給警察秋後算帳,現在香港人很明白示威是中性活動,是和平地表達意見的方法。
馬嶽表示,時下青年參與或組織社會政治事務跟以前很不同,從前要組織或參加活動,先要成立一個會,會員要不時開會,討論方針,商議怎樣舉辦活動;現時青年組織社會行動,只需靠網上傳播「時間、地點及我們會做什麼」,參與者可能互不認識,個別行動。
馬嶽又稱,過去政府決定政策時,青年的影響力較低,現在愈來愈多青年發聲,雖然發聲的人佔整體的少數,也使政府和政黨更重視青年的意見。他建議青年參與社會或政治事務,最重要想清楚為什麼支持這個議題、背後理由是什麼,再通過行動表達意見。
回應 (0)
2022年10月28日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