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本成「流動性陷阱」佳例長青網文章

2012年0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2月17日 06:35
2012年0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各國央行的量寬措施(QE)停不了,除了聯儲局1月議息會議紀錄顯示,有官員認為需要採取QE3,英倫銀行及日本央行先後在本月分別把量寬規模增至3250億英鎊及65萬億日圓。不過,市場上的流動性氾濫,但兩國經濟仍未見有好轉迹象,分析認為,日本很可能已成為「流動性陷阱」的典型範例。


貨幣政策對市場失去影響力

「流動性陷阱」是由經濟學家凱因斯提出,即是指當利率被壓低至極低的水平時,市場及投資者對於貨幣需求的彈性為無限大,並會產生利率上升的預期,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市場儲存起來。當出現流動性陷阱時,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貨幣政策對市場失去影響力。


日本央行自1990年代採取「零息政策」,但經濟仍然未見好轉,日本經濟陷入失落十年;到2001年3月,日本央行決定推行量寬措施,此後便不斷擴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不斷從市場購買債券資產向市場「泵水」,經本周再擴大買債規模10萬億日圓後,總規模已達65萬億日圓,但日本經濟除了在2005至2006年稍為好轉外,依舊維持低增長甚至陷入輕微收縮,去年第4季經濟按年收縮2.3%,反映再「泵水」也無法刺激經濟重回增長軌道,日本很可能已成為「流動性陷阱」的典型範例。


市場的錢愈多 經濟愈弱

至於英國的情况也令人擔心,雖然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在公布英國季度通脹報告後表示,央行仍可進一步放水支撐經濟,但根據英倫銀行的數據,央行已持有三分一的英國國債,數目持續增加(見圖),即使買債有效,還有多少債可以給央行買呢?

雖然英倫銀行持續推行量寬措施,但英國12月M4貨幣供應(即廣義貨幣)收縮1.4%,創1982年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英倫銀行亦在報告稱,量寬應把廣義貨幣增加,不知為何「錢不見了」。唯一較可取的解釋是英倫銀行從商業銀行購債後,商業銀行把所得的資金轉購了銀行體系外的流動資產,但英國會不會步日本後塵,跌進「流動性陷阱」,市場的錢愈多,經濟愈弱,也是值得市場注意。


明報記者 謝德健

逢周一、三、五刊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