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龍是古代最常見的創作題材,有關龍的工藝品種類繁多,陶器、銅器、金器、絲織品、石刻乃至象牙雕刻都有。中大文物館館長林業強稱,古人愛在自己最愛的東西上加上龍作裝飾,龍的文物亦反映了每個朝代的喜惡。北朝的龍常見於絲織品和石雕,唐朝的龍則常見於金銀器,但宋不愛金銀獨愛瓷器,在明清兩朝的龍袍漆器上的龍則最為華美。
未經裁剪龍袍 全球僅10件
至於是次中大「龍的展覽」的點睛品,林業強推介明清兩朝的展品,特別是龍袍,其中最值得細看的是4件未經裁剪的龍袍材料。他解釋,袍料一旦製成龍袍,便會因穿著而磨損,但未經裁剪的龍袍料則仍在最佳狀態,如新的一樣。這種龍袍料全球只有10多件,是次中大四出蒐羅,一次過展出其中4件。
另外,展覽亦會展出現存最古老的龍袍——遼代(916年-1125年)的龍袍,及一件由孔雀毛編織的明朝龍袍。
傳說龍生九子﹕
◆最年長兒子叫贔屭(粵音匕氣),又叫霸下,長得像大烏龜,天生愛搬重物,所以長年背着石碑;
◆次子叫螭吻(螭,粵音癡),喜歡在又高又危險的地方張望,所以常被裝飾在廟宇的屋脊兩頭;
◆蒲牢是三弟,最愛大聲叫喊,不少大鐘上都會有蒲牢的蹤迹;
◆狴犴(粵音幣岸),又叫憲章,外形似老虎,最愛投訴及主持公道,經常出現在官衙和牢獄的門上;
◆饕餮(粵音滔鐵),天生識飲識食,經常成為銅器的裝飾圖案;
◆蚣蝮,生性愛水而且水性好,經常站在橋上;
◆睚眥(粵音崖寨),長相像豺狼,天生好鬥嗜殺,很多刀劍上都裝飾了牠;
◆狻猊(粵音宣危),長得像獅子,經常出現在佛像和菩薩像前或在香爐上;
◆椒圖是小弟,又叫鋪首,身體長得像螺、蚌一樣,稍受驚嚇便閉上硬殼,人們將牠安在大門上求家宅平安。
林業強說,是次中大龍的展覧中,有一對長20多呎的北朝簷角,所用的就是螭吻。
未經裁剪龍袍 全球僅10件
至於是次中大「龍的展覽」的點睛品,林業強推介明清兩朝的展品,特別是龍袍,其中最值得細看的是4件未經裁剪的龍袍材料。他解釋,袍料一旦製成龍袍,便會因穿著而磨損,但未經裁剪的龍袍料則仍在最佳狀態,如新的一樣。這種龍袍料全球只有10多件,是次中大四出蒐羅,一次過展出其中4件。
另外,展覽亦會展出現存最古老的龍袍——遼代(916年-1125年)的龍袍,及一件由孔雀毛編織的明朝龍袍。
傳說龍生九子﹕
◆最年長兒子叫贔屭(粵音匕氣),又叫霸下,長得像大烏龜,天生愛搬重物,所以長年背着石碑;
◆次子叫螭吻(螭,粵音癡),喜歡在又高又危險的地方張望,所以常被裝飾在廟宇的屋脊兩頭;
◆蒲牢是三弟,最愛大聲叫喊,不少大鐘上都會有蒲牢的蹤迹;
◆狴犴(粵音幣岸),又叫憲章,外形似老虎,最愛投訴及主持公道,經常出現在官衙和牢獄的門上;
◆饕餮(粵音滔鐵),天生識飲識食,經常成為銅器的裝飾圖案;
◆蚣蝮,生性愛水而且水性好,經常站在橋上;
◆睚眥(粵音崖寨),長相像豺狼,天生好鬥嗜殺,很多刀劍上都裝飾了牠;
◆狻猊(粵音宣危),長得像獅子,經常出現在佛像和菩薩像前或在香爐上;
◆椒圖是小弟,又叫鋪首,身體長得像螺、蚌一樣,稍受驚嚇便閉上硬殼,人們將牠安在大門上求家宅平安。
林業強說,是次中大龍的展覧中,有一對長20多呎的北朝簷角,所用的就是螭吻。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