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聞專題:戰前轉角唐樓拆無赦長青網文章

2019年06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6月03日 06:30
2019年06月03日 06:3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隔着馬路看過對面樓高三層的青山道301及303號,地面依然是那家開了50年的洪慶燒臘飯店;最上層的綠窗框與白布簾內,不知分拆了多少戶的人家──獨獨是中間那一層,彷彿被惡意投下一個原子彈,城牆被徹底炸碎,赤裸裸地露出了整片凹陷的空城。褪色斑駁的白牆下,僅垂下幾把牛角扇懶洋洋地隨風輕曳。面前的頹垣敗瓦,與周圍的車水馬龍和高樓大廈形成了強烈而詭譎的對比,大抵這片土地快要容不下它的存在。
同區另一幢轉角唐樓,比較幸運。位於南昌街、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弧形轉角唐樓「為群公寓」,最近完成外牆翻新,從前的一身灰白水泥,如今搖身一變而為古銅色肌膚,被謔稱「罐頭豆豉鯪魚」。大抵保育香港轉角唐樓,就如保護香港核心價值一樣,讓人沮喪無力。
記者:陳芷昕
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陪記者考察青山道301及303號那天,她也忍不住舉起相機,為它留下存活過的證明。吳韻怡一直對香港的唐樓很感興趣,甚至以此為大學論文的研究題材。在她眼中,舊建築不代表失去價值,反而是歷史活生生的載體,而戰前轉角唐樓說的就是上一代香港基層百姓的日常故事。破落如眼前的唐樓,中層縱使被掏空,卻反開了一扇窗,讓人有機會從外窺探其中,想像昔日「七十二家房客」的風貌。一棟三層高的狹長唐樓,竟能透過木板和鐵絲網,分隔成多個極小陋室和床位,住上近百租戶,是戰前香港貧窮艱苦的象徵。
研究期間,吳韻怡發現,早期的大押大多是轉角唐樓地舖。處於兩條道路的交界,商舖自然有兩個門口,一進一出。如此,進來的人就看不到別人在當甚麼。即使今日典當業式微,樓上也已從板間房變成劏房,唐樓依然人來客往,現代基層百姓的故事仍在上演。
獨有景觀 行人路迴廊
戰前轉角唐樓不只娓娓道出民間百態,亦反映了當代的建築特色。上前近看,會看到這棟建於1933年的青山道唐樓的欄杆刻有箭嘴造型,柱頂上亦垂直刻上三行魚鱗紋,這些都是1930年代主流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它凸出來的騎樓以六根樓柱支撐,豎立於行人路上,形成迴廊。這也是戰前唐樓獨有,因為依照今日的建築物條例,行人路上方面積已不容興建。整幢唐樓最特別的,是其弧形轉角設計;「不同於直角轉角唐樓,弧形轉角設計使騎樓從一邊連貫轉去另一邊,令它的轉角部份都可被使用。」目前全港僅剩下三棟戰前弧形轉角唐樓,包括位於深水埗荔枝角道的雷生春和汝州街269及271號。其罕有程度,讓它更彌足珍貴。
事實上,放眼整個香港,不論是戰前直角還是弧形轉角唐樓,都已所剩無幾。自上世紀80年代起,由於香港人口增長,大量戰前轉角唐樓被急速清拆,被公共房屋和高層私人樓宇所取代。當時,唐樓被視為平民建築,未被視為具保育價值的歷史建築物。直至它們陸續被清拆得一乾二淨時,才開始獲得社會珍而重之。根據古諮會的1,444棟歷史建築及新項目名單,現時全港已獲評級的戰前轉角唐樓,加上尚待評級的油麻地德生大押及中環德榮大押,共只有13幢,而它們的業權大部份都落在私人業主和發展商手中。
鑑於戰前轉角唐樓具有一定歷史、建築、社會價值和罕有程度,古諮會為建築訂立歷史評級後,再藉此與業主商議保育舊建築的可能性,有必要時協助他們與城市規劃委員會等其他政府部門協調。例如在2000年,雷生春的物業擁有人雷氏家族向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把建築物捐贈政府後,古諮會把其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並於2012年活化為具中醫藥保健服務、歷史文化展覽和教育用途的「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雷生春堂」。唐樓獲保留之餘,亦得以重新賦予現代化的用途,供公眾使用。
然而,雖同為碩果僅存的戰前弧形轉角唐樓,青山道301及303號的命途,恐怕不如雷生春般幸運。今年1月,青山道301及303號的業主已向屋宇署提交拆卸申請。無論古物諮詢委員會如何力挽狂瀾,甚至在3月時馬上把它列為擬議二級歷史建築,它的命途恐怕已是凶多吉少。
前車可鑑,2013年,灣仔同德大押的業主提出重建,希望把這幢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唐樓改建為23層高的商業大廈。雖然古諮會後多次與業主商討保育方案,但最終仍未能成功保留。2015年,這幢香港島最後一幢戰前弧形轉角唐樓被正式清拆,現在已是商廈工地。在推土機無情輾壓下,屹立近一個世紀的這批香港戰前轉角唐樓,終淪為「瀕臨絕種文物」。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