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謝仕榮難忘友邦08年最淒涼長青網文章

2019年02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2月25日 12:35
2019年02月25日 12: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半個世紀滄海桑田,本港不少經典建築早已消失空氣中,座落灣仔司徒拔道口的友邦大廈,今年剛好50歲,當年曾是港島東地標,擁無敵全海景,白色亮麗外牆及長方形窗戶設計,與天主教墳場毗鄰,曾成為坊間耳語傳聞的來源。在這總部大樓坐鎮逾廿載的友邦保險集團(1299)獨立非執行主席謝仕榮笑說,「好多人話建築設計外殼框框好似棺材咁,中國人就覺得『財』係好嘅。」
他指多年來友邦業務亦好風好水,除了08金融風暴時「最淒涼」,惟最後亦成功解困,「老實講過去50年真係不變」。不過這大廈4月起將結束使用,拆卸重建,迎接下一個50年,上周五友邦員工便與大廈舉行告別Party。
年屆81歲的謝仕榮,仍風趣精伶,每個周六周日打雙人網球面不改容。這位保險界殿堂元祖,是AIA(友邦)的靈魂人物,司徒拔道亦可說是友邦的圖騰。
「友邦大廈已完成使命」
「(大廈)足足50年,心情係有啲依依不捨,不過倒轉嚟講我哋亦係向前望,呢座大廈已完成佢50年嚟嘅使命,我哋以後50年發展,需要更新更高科技同更綠化嘅新大廈。」
他口中的使命,是友邦創辦人CV Starr(1919年於上海創辦AIA前身的保險公司)目光如炬,當年希望帶動中環商業區向東移,「AIA總部係第一間大廈向東移」,之後銅鑼灣相繼發展,友邦用自置地皮興建的總部從此屹立灣仔。
大廈1969年初入伙,樓高27層(連4層停車場及地庫),是同區一時無倆的高聳商廈,設計由巴馬丹拿集團建築師木下一(James Kinoshita)操刀,據聞當時運用最先進的預應力混凝土興建,建成後大廈屢次獲獎。
謝仕榮回憶,早期交通「有啲唔多就腳」,故大廈附設車位多達150個;入伙時自己屬中層主管,在17樓工作,翌年被派往台灣開荒,1983年回港任AIA總裁,即升上兩層,坐鎮19樓頂樓,「可以望到整個海景」,直到2005年中環AIA辦公大樓開幕,集團高層才遷往中區。
92年獲中國發牌最風光
坊間常說司徒拔道窗口長長方方像「棺材」,他笑稱「我哋中國人「材」就是「財」,墳地隔籬其實好風水。」但相信這一切只是美麗巧合「it so happens」,個人亦無研究風水命理,惟不少營銷代理很有興趣,故友邦尊重本地文化入鄉隨俗,當年入伙請來佛教會長聯袂高僧祈福,集團美國及本港高層殿後,「由地下登登登登,登到頂樓。」
數友邦風光日子,他最難忘1992年「回老家」上海開業,獲中國批出至今仍是唯一的外資獨資經營牌照。「最淒涼時候梗係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政府逼我哋(友邦集團前身美國國際集團AIG)賣最值錢嘅全部友邦壽險業務還債。」
當年英國保誠(2378)幾乎鯨吞友邦,最終「我哋大得滯對方吞唔落」,否則友邦百年老號或從此歷史除名,友邦最終在港上市集資金蟬脫殼,現在反而靈活發展越做越大。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時我無諗禍福,最緊要係保存公司個名,保存我哋同事幾十年辛苦打拼建立的業務。」
對友邦下一個50年有甚麼願景?謝仕榮謂,好多歐美保險界響噹噹名字,一場風暴就從此聲沉影寂。「我個願景係佢哋新一代應該做得比我好,將AIA帶動得更好,我哋永遠都可以將個名傳落去。」
記者:劉美儀 黃珮琳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