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62歲的高志昌醫生在觀塘經營診所,不經不覺已經有31年。他最近作了一個重要決定:今年4月之後,診所將會結束營業,關門大吉。
在香港做醫生的,一把年紀,趁早退休享受人生,並無特別,但高醫生和其他人不同,結束診所後,他將每年用四分三時間,走到天災人禍的最前線,全職投入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
「如果可以,我個心願是最少做多10年,更加希望可以做15年。」
一提起「無國界醫生」,都是天災疫症、武裝衝突的畫面,都差不多到了獲發長者卡的年紀了,還要上戰場到災區?但看看高醫生的簡介,他加入「無國界醫生」已經10年,過去參與了12次救援行動,是歷來參與最多的香港人。去年,他更獲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年獎,以表揚他在社會以實際行動體現人道精神。究竟是甚麼驅使他樂此不疲?
撰文:李偉圖
攝影:謝榮耀
高志昌醫生的診所,在觀塘裕民坊商場之內,推門進內,牆上貼了滿滿的照片,都是他到外地參與救援行動,和當地病人的合照。
正值診所午後休息時段,兩位駐診所姑娘正在收拾離去,高醫生談起他的計劃,「4月底會結束診所,5月頭會和他們去旅行,5月中出發去伊拉克,9月回來後,再到阿富汗3個月。」
和診所姑娘去旅行?「她們跟了我很多年,了解我還多過我屋企人,我當她們是妹妹。上次一起去旅行是四年前了,去沖繩。今次去京都大阪兩個星期,都是由她們自己決定去哪裏,我包機票食宿。」
登記處張貼了收費表,一般診症連兩日藥收費$240,65歲以上則是$150,算是便宜了。
「自己賺夠就算了,就算要用抗生素,要用較貴的藥,只要有需要我就開,不另收費,觀塘區有很多低下階層,不想增加他們的經濟負擔。」
高醫生於港大醫學院畢業,後來考獲專科外科院士資格,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多年,然後自立門戶於觀塘開診所。由2008年至今,已經12次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救援行動,每次為期三個多月。所以一年裏頭,總會有好幾個月,診所會貼上通告,暫停營業。
但如果你有機會問問住在觀塘的老街坊,他們一定會說,記憶裏高醫生的診所,是年終無休的。
年終無休的診所
時間回到1987年,診所開業,年輕的高醫生30出頭,結婚不久,剛剛誕下了長女。80年代正值中英談判,香港人心惶惶,移民潮湧現,社會精英們都在討論移民,高醫生亦不例外。但很多國家要保障本地醫生,海外醫生要申請移民,分數不高,惟有用投資移民的方式。
「那時有移民的想法,主要為了下一代。要賺錢,那一定是私人執業,診所於是一星期開足七天,星期六日就開半晝。平日中午休息,我就去法國醫院做手術,放工又去醫院巡房,然後急急腳回家。」
1991年細仔出世,他更加努力賺錢。
「我理財好差的,財政都是太太管。那些日子,我腦裏只有屋企仔女,我的角色就是為屋企賺錢,我是一個好family man的人,一無手術做,我就去接仔女放學,夜晚就陪他們讀書,社交生活都沒有。」
一直到2004年,診所才開始在星期日休息,歲月從不懂憐憫,想像一個family man,偏偏要一星期七天努力工作,對高醫生來說,這是他人生最迷失的日子,他和太太關係也跌到最谷底,其後於2011年離婚。
但言談間提起他的一對仔女,他的高興都掛在臉上,然後,他又開始向我講述女兒成為香港羽毛球代表隊,後來又輾轉成為紋身師的故事。
「我最痛錫的就是他們,回頭看,我沒有後悔,全因這一對仔女。」
沉默內向的大叔
我本來還想追問,要維持一個狀況16年,年終無休,像橡筋一樣繃緊,其間沒有反抗沒有出走,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但聊着聊着,他自動給了答案。
「以前的我,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他在訪問中多次提到。「你問問當初替我做面試的無國界醫生職員,你就會明白。」
我聯絡了當年做面試的Alice,她對高醫生有很深印象:「短恤衫打呔,恤衫都緊緊套在西褲內,眼鏡是很老土的那種款式,問一句答一句,很少笑容,感覺很古肅,就像一個在政府做了很多年的文員大叔一樣。」
孤僻、超級內向、不說話,不懂和人溝通,不會講笑話,這些都是高醫生對自己的形容詞。
「我好怕轉變,我的性格,是情願自己死捱爛捱都不出聲。」
「我的中學校長對我有個評語,you are a very serious young man。」
這麼多年後回想成長的種種,高醫生隱隱覺得,性格超級內向,他的視力可能也是原因。他自小就有近視,但父母教育程度不高,整天出外工作,照顧他的婆婆也沒有留意,直至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通知父親,懷疑他眼睛有問題,一做檢查才發現,原來他有600度近視,那年他六歲。
「我記得小時候哥哥常常笑我,點解你連螞蟻都看不到?」
「小學時我有一個花名,叫『肥佬矇』,矇豬眼的矇。」
可以想像,六歲之前,他的世界一切都是矇矇矓矓。一個小孩在他成長的最重要階段,看不清別人的臉,看不清身邊發生的一切,那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小心翼翼地和世界保持距離。
童年時對周遭一切的茫然混沌,似乎就這樣成為他人生裏的某種象徵。由小學到中學,他朋友很少,同學一大班人去露營睇戲,永遠沒有他份兒。老師要大家寫我的志願,他寫不出來。
這個時候,上天派遣了一位年輕的體育老師給他,中二時提拔他參加學校的體操隊,主力跳彈床,不用和別人太多交流,只是在空中不停空翻接空翻,一星期練四天,放學後一直練到天黑才回家。
「同學之中,我的動作是最好的一個,一有新動作就找我先試,所以我練得比別人辛苦很多,但我又無所謂,總之你要我捱我就捱。那時候體育的theory還不太完善,練習完不會好認真地拉筋,第二天走路肌肉痛得像被刀割,但隔天又要再練,一直練到中四。」
加入體操隊培養了他的毅力和紀律,也間接影響了他的學習態度。
「中四中五預備會考,我所有時間都用來溫書,放學溫書、星期六日整天也在家溫習,我好有紀律,如果要溫一千頁書,我就會計劃好,下星期每天我要讀幾多小時,每小時讀多少頁,全部按計劃實行。」有這樣的毅力和紀律,他成績突飛猛進,中五已經全校第一,會考成績4A2B1C,他又喜歡Biology,成績又好,於是沒有怎麼考慮就入讀港大醫學院。
時間過得飛快,他每天在觀塘應診,並且用驚人的毅力和紀律,去對抗一切對自己的疑問和不快,然後忘掉自己。
後來,他終於讓自己一星期休息一天,「那時候已經過了九七,我亦放棄了移民的念頭,營營役役,心裏想賺這麼多錢有甚麼用?」
有一次,一家人星期日出外行山,他遇上當年醫院的同事,原來正在準備參加毅行者,之後幾個月,他一有空就和他們一起操練,重新鍛煉自己體能,後來他得知中學同學同樣參加了毅行者,但因隊友退出,剛好有個空缺,他於是報名加入。
「全程用了27小時50分鐘,我賽前訓練弄傷了膝頭,是行得最慢的那個,要一邊食止痛藥一邊行。」這100公里得來不易,但隊友們沿途互相扶持,燃起他對運動的熱情,也觸動了他內向的心,他和其中一位隊友Nigel特別投契,從此成為知己。
「Nigel性格和我相反,非常外向好動,他年紀細我15年,大澳出世,在英國讀書,非常熱血,一有時間就做義工,南斯拉夫內戰、南亞海嘯,他都到當地協助救援。」
此後數年,他們一起參加比賽,每當天氣好的時候,就結伴登山,一步一步,在群山峻嶺之間,閒話家常。
人的想法,很多時候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受Nigel影響,高醫生開始從事義工工作,到灣仔循道衛理中心當義務醫療顧問,上門幫助患病的老人家,之後更申請加入無國界醫生。
勇士的旅途都孤單
過去10年,高醫生已經參與了12次救援行動,成為參與最多的香港人。談起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高醫生可以滔滔不絕。「這張相片是在海地,這張在阿富汗,剛剛做了手術,幫這位女士接生,還要是孖胎呢。」隨意指指診所牆上的照片,他就快樂地憶述當時的情況,神態像極一個孩子。
很明顯,那是一種由心而發的喜悅。在前線的艱難環境,他的喜悅從哪裏來?
他說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在伊拉克,一名病人的前腿在兩伊戰爭中受傷,腿骨外露,30年來傷口一直不能康復,他於是為他做皮瓣手術,重建傷口組織。「手術後我回到香港,當地職員傳了一條短片給我,原來是該名病人傷口終於埋口,他開心得要自拍影片,親口多謝我。
「我們在香港,會覺得天災戰亂好遙遠,你在電視見過很多畫面,或者那刻會覺得觸動,但轉頭你可能已經忘記了,好像只是聽完一個故事。但我是親身接觸他們,親手替他們做手術,每個地方,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有他們的親人,能讓病人康復,病人開心,他身邊的親人開心,我都好開心。
「做人,簡單一句就是求開心,問題是究竟怎樣你才會開心?這些年來每次mission,我都很享受,我覺得我只有幫助人,我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這個我解釋不到。
「我現在都62歲,我常常講,我已經去到一個人生倒數的階段,一對仔女都有自己的事業,既然是在倒數,就應該做些令自己開心的。
「我個心願是最少做多10年,更加希望可以做15年。」
他打算將現時居住的單位放租,每年回港數月,就暫住女兒家中。
他和兒女關係親密,勇於追尋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也贏得了女兒的認同。2008年他第一次參加救援行動,回來後不久,當紋身師的女兒,就將父親在當地做手術救人的情景,紋在自己的膊頭上。
他的手臂,也有兩個紋身,都是女兒的作品,一左一右,一邊是一雙做手術的手,另一邊,是一名騎士騎着馬,站在高山上,身後有個大大的太陽。
「這是我提議的,因為有一本書影響我很深,叫《Manual of the Warrior of Light》,中文就是光明勇士手冊,作者的重點,是每個人心目中應該都有一個勇士,勇士應該終其一生尋求人性的光輝。
「其中有一段,講每一個人開始追夢時,都需要其他人去指引,可能是天上某粒星星,為你指引前路,但一粒星星在夜空之中,總是孤單,就好像勇士的旅途,路上都是孤單。
「但你要堅持囉,你堅持下去,如果你有本事,可能某一日,你會成為另外一粒星星,去指引你的後來者,如果你的後來者,又可以活出自己的個人傳說,成為另一粒星星,那慢慢,就會形成一個星座,在漆黑的夜空裏面,互相扶持。」
想起他曾經提及,有年他在南蘇丹,傍晚時分,他完成一整天手術後到浴室洗澡,浴室設備簡陋,只用錫紙四面圍封,天花也沒有,他揚起頭,卻看見滿天繁星閃爍,花灑水時有時無,他站在那裏好久,一直仰着頭,動也不動,那是他一生人遇見過,最美麗的星空。
那個有600度近視的小孩,終於清楚看見,星星的亮光。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在香港做醫生的,一把年紀,趁早退休享受人生,並無特別,但高醫生和其他人不同,結束診所後,他將每年用四分三時間,走到天災人禍的最前線,全職投入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
「如果可以,我個心願是最少做多10年,更加希望可以做15年。」
一提起「無國界醫生」,都是天災疫症、武裝衝突的畫面,都差不多到了獲發長者卡的年紀了,還要上戰場到災區?但看看高醫生的簡介,他加入「無國界醫生」已經10年,過去參與了12次救援行動,是歷來參與最多的香港人。去年,他更獲紅十字會頒發香港人道年獎,以表揚他在社會以實際行動體現人道精神。究竟是甚麼驅使他樂此不疲?
撰文:李偉圖
攝影:謝榮耀
高志昌醫生的診所,在觀塘裕民坊商場之內,推門進內,牆上貼了滿滿的照片,都是他到外地參與救援行動,和當地病人的合照。
正值診所午後休息時段,兩位駐診所姑娘正在收拾離去,高醫生談起他的計劃,「4月底會結束診所,5月頭會和他們去旅行,5月中出發去伊拉克,9月回來後,再到阿富汗3個月。」
和診所姑娘去旅行?「她們跟了我很多年,了解我還多過我屋企人,我當她們是妹妹。上次一起去旅行是四年前了,去沖繩。今次去京都大阪兩個星期,都是由她們自己決定去哪裏,我包機票食宿。」
登記處張貼了收費表,一般診症連兩日藥收費$240,65歲以上則是$150,算是便宜了。
「自己賺夠就算了,就算要用抗生素,要用較貴的藥,只要有需要我就開,不另收費,觀塘區有很多低下階層,不想增加他們的經濟負擔。」
高醫生於港大醫學院畢業,後來考獲專科外科院士資格,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多年,然後自立門戶於觀塘開診所。由2008年至今,已經12次參與無國界醫生的救援行動,每次為期三個多月。所以一年裏頭,總會有好幾個月,診所會貼上通告,暫停營業。
但如果你有機會問問住在觀塘的老街坊,他們一定會說,記憶裏高醫生的診所,是年終無休的。
年終無休的診所
時間回到1987年,診所開業,年輕的高醫生30出頭,結婚不久,剛剛誕下了長女。80年代正值中英談判,香港人心惶惶,移民潮湧現,社會精英們都在討論移民,高醫生亦不例外。但很多國家要保障本地醫生,海外醫生要申請移民,分數不高,惟有用投資移民的方式。
「那時有移民的想法,主要為了下一代。要賺錢,那一定是私人執業,診所於是一星期開足七天,星期六日就開半晝。平日中午休息,我就去法國醫院做手術,放工又去醫院巡房,然後急急腳回家。」
1991年細仔出世,他更加努力賺錢。
「我理財好差的,財政都是太太管。那些日子,我腦裏只有屋企仔女,我的角色就是為屋企賺錢,我是一個好family man的人,一無手術做,我就去接仔女放學,夜晚就陪他們讀書,社交生活都沒有。」
一直到2004年,診所才開始在星期日休息,歲月從不懂憐憫,想像一個family man,偏偏要一星期七天努力工作,對高醫生來說,這是他人生最迷失的日子,他和太太關係也跌到最谷底,其後於2011年離婚。
但言談間提起他的一對仔女,他的高興都掛在臉上,然後,他又開始向我講述女兒成為香港羽毛球代表隊,後來又輾轉成為紋身師的故事。
「我最痛錫的就是他們,回頭看,我沒有後悔,全因這一對仔女。」
沉默內向的大叔
我本來還想追問,要維持一個狀況16年,年終無休,像橡筋一樣繃緊,其間沒有反抗沒有出走,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但聊着聊着,他自動給了答案。
「以前的我,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的。」他在訪問中多次提到。「你問問當初替我做面試的無國界醫生職員,你就會明白。」
我聯絡了當年做面試的Alice,她對高醫生有很深印象:「短恤衫打呔,恤衫都緊緊套在西褲內,眼鏡是很老土的那種款式,問一句答一句,很少笑容,感覺很古肅,就像一個在政府做了很多年的文員大叔一樣。」
孤僻、超級內向、不說話,不懂和人溝通,不會講笑話,這些都是高醫生對自己的形容詞。
「我好怕轉變,我的性格,是情願自己死捱爛捱都不出聲。」
「我的中學校長對我有個評語,you are a very serious young man。」
這麼多年後回想成長的種種,高醫生隱隱覺得,性格超級內向,他的視力可能也是原因。他自小就有近視,但父母教育程度不高,整天出外工作,照顧他的婆婆也沒有留意,直至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通知父親,懷疑他眼睛有問題,一做檢查才發現,原來他有600度近視,那年他六歲。
「我記得小時候哥哥常常笑我,點解你連螞蟻都看不到?」
「小學時我有一個花名,叫『肥佬矇』,矇豬眼的矇。」
可以想像,六歲之前,他的世界一切都是矇矇矓矓。一個小孩在他成長的最重要階段,看不清別人的臉,看不清身邊發生的一切,那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小心翼翼地和世界保持距離。
童年時對周遭一切的茫然混沌,似乎就這樣成為他人生裏的某種象徵。由小學到中學,他朋友很少,同學一大班人去露營睇戲,永遠沒有他份兒。老師要大家寫我的志願,他寫不出來。
這個時候,上天派遣了一位年輕的體育老師給他,中二時提拔他參加學校的體操隊,主力跳彈床,不用和別人太多交流,只是在空中不停空翻接空翻,一星期練四天,放學後一直練到天黑才回家。
「同學之中,我的動作是最好的一個,一有新動作就找我先試,所以我練得比別人辛苦很多,但我又無所謂,總之你要我捱我就捱。那時候體育的theory還不太完善,練習完不會好認真地拉筋,第二天走路肌肉痛得像被刀割,但隔天又要再練,一直練到中四。」
加入體操隊培養了他的毅力和紀律,也間接影響了他的學習態度。
「中四中五預備會考,我所有時間都用來溫書,放學溫書、星期六日整天也在家溫習,我好有紀律,如果要溫一千頁書,我就會計劃好,下星期每天我要讀幾多小時,每小時讀多少頁,全部按計劃實行。」有這樣的毅力和紀律,他成績突飛猛進,中五已經全校第一,會考成績4A2B1C,他又喜歡Biology,成績又好,於是沒有怎麼考慮就入讀港大醫學院。
時間過得飛快,他每天在觀塘應診,並且用驚人的毅力和紀律,去對抗一切對自己的疑問和不快,然後忘掉自己。
後來,他終於讓自己一星期休息一天,「那時候已經過了九七,我亦放棄了移民的念頭,營營役役,心裏想賺這麼多錢有甚麼用?」
有一次,一家人星期日出外行山,他遇上當年醫院的同事,原來正在準備參加毅行者,之後幾個月,他一有空就和他們一起操練,重新鍛煉自己體能,後來他得知中學同學同樣參加了毅行者,但因隊友退出,剛好有個空缺,他於是報名加入。
「全程用了27小時50分鐘,我賽前訓練弄傷了膝頭,是行得最慢的那個,要一邊食止痛藥一邊行。」這100公里得來不易,但隊友們沿途互相扶持,燃起他對運動的熱情,也觸動了他內向的心,他和其中一位隊友Nigel特別投契,從此成為知己。
「Nigel性格和我相反,非常外向好動,他年紀細我15年,大澳出世,在英國讀書,非常熱血,一有時間就做義工,南斯拉夫內戰、南亞海嘯,他都到當地協助救援。」
此後數年,他們一起參加比賽,每當天氣好的時候,就結伴登山,一步一步,在群山峻嶺之間,閒話家常。
人的想法,很多時候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受Nigel影響,高醫生開始從事義工工作,到灣仔循道衛理中心當義務醫療顧問,上門幫助患病的老人家,之後更申請加入無國界醫生。
勇士的旅途都孤單
過去10年,高醫生已經參與了12次救援行動,成為參與最多的香港人。談起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高醫生可以滔滔不絕。「這張相片是在海地,這張在阿富汗,剛剛做了手術,幫這位女士接生,還要是孖胎呢。」隨意指指診所牆上的照片,他就快樂地憶述當時的情況,神態像極一個孩子。
很明顯,那是一種由心而發的喜悅。在前線的艱難環境,他的喜悅從哪裏來?
他說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在伊拉克,一名病人的前腿在兩伊戰爭中受傷,腿骨外露,30年來傷口一直不能康復,他於是為他做皮瓣手術,重建傷口組織。「手術後我回到香港,當地職員傳了一條短片給我,原來是該名病人傷口終於埋口,他開心得要自拍影片,親口多謝我。
「我們在香港,會覺得天災戰亂好遙遠,你在電視見過很多畫面,或者那刻會覺得觸動,但轉頭你可能已經忘記了,好像只是聽完一個故事。但我是親身接觸他們,親手替他們做手術,每個地方,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有他們的親人,能讓病人康復,病人開心,他身邊的親人開心,我都好開心。
「做人,簡單一句就是求開心,問題是究竟怎樣你才會開心?這些年來每次mission,我都很享受,我覺得我只有幫助人,我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這個我解釋不到。
「我現在都62歲,我常常講,我已經去到一個人生倒數的階段,一對仔女都有自己的事業,既然是在倒數,就應該做些令自己開心的。
「我個心願是最少做多10年,更加希望可以做15年。」
他打算將現時居住的單位放租,每年回港數月,就暫住女兒家中。
他和兒女關係親密,勇於追尋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也贏得了女兒的認同。2008年他第一次參加救援行動,回來後不久,當紋身師的女兒,就將父親在當地做手術救人的情景,紋在自己的膊頭上。
他的手臂,也有兩個紋身,都是女兒的作品,一左一右,一邊是一雙做手術的手,另一邊,是一名騎士騎着馬,站在高山上,身後有個大大的太陽。
「這是我提議的,因為有一本書影響我很深,叫《Manual of the Warrior of Light》,中文就是光明勇士手冊,作者的重點,是每個人心目中應該都有一個勇士,勇士應該終其一生尋求人性的光輝。
「其中有一段,講每一個人開始追夢時,都需要其他人去指引,可能是天上某粒星星,為你指引前路,但一粒星星在夜空之中,總是孤單,就好像勇士的旅途,路上都是孤單。
「但你要堅持囉,你堅持下去,如果你有本事,可能某一日,你會成為另外一粒星星,去指引你的後來者,如果你的後來者,又可以活出自己的個人傳說,成為另一粒星星,那慢慢,就會形成一個星座,在漆黑的夜空裏面,互相扶持。」
想起他曾經提及,有年他在南蘇丹,傍晚時分,他完成一整天手術後到浴室洗澡,浴室設備簡陋,只用錫紙四面圍封,天花也沒有,他揚起頭,卻看見滿天繁星閃爍,花灑水時有時無,他站在那裏好久,一直仰着頭,動也不動,那是他一生人遇見過,最美麗的星空。
那個有600度近視的小孩,終於清楚看見,星星的亮光。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