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廣深港高鐵通車,連站內機械人也成官方賣點,叫人聽它用生硬語音說「往那邊走」,可想而知,即使儍氣也算「奇觀」,如科幻片預告。
機械人被定型語音生硬,高鐵就更想當然高速快捷;其實兩者早在百年前,真為科幻影像。1896年法國盧米埃兄弟,正是用簡單電影技術,拍下《火車到站》(The Arrival of the Mail Train),今日看來僅幾十秒而影像笨拙,可當年在沙龍放映卻教觀眾震撼, 以為忽有火車撲入狹小空間!
鐵路自此成了電影奇觀。美國電影之父D.W. Griffith在1912年都有一部十數分鐘的《The Girl and Her Trust》,說火車站女職員為保錢箱,被賊人挾持上鐵路小車,而男友就以碩大火車營救。大小火車隨鏡頭如同生死時速較勁,場面不遜今天。
高鐵與電影彷彿天生結緣,是因為兩者都是科技速度產物,而電影人拍高鐵,就是想以影像速度快慢變化,與真實車行生成化學作用。當然除卻影像之外,列車內的人事,如何在長途旅程勾心鬥角, 更儼然社會縮影。
中台日韓鐵路情深
是故30年代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就於1973年在美國搬上銀幕,其後連日劇也有製作,而去年荷李活亦重拍,除卻叫人看戲中車上殺人事件,由私家偵探揭發所有乘客都是兇手的奇情之外,電影特技更加強冰天雪地景觀,而讓列車先疾走後懸空,看得觀眾驚心動魄。
然而高鐵奇觀,不為荷李活專美,近有馮小剛的《天下無賊》(2004),延尚昊的《屍殺列車》(2016),而台灣公視也曾有2010年劇集《記得我們愛過》,說火車內外悲歡離合,至於高倉健的《鐵道員》(1997)形象更深入民心……動輒有二十年的作品,見中台日韓都對高鐵有幻想與深情。至於成龍就以動作放大奇觀,在《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1992)由高空打落火車,再在荷李活《八十日環遊世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2004)到《絕地逃亡》(Skiptrace)(2016)複製一次又一次火車打鬥,然後返回內地,在電影《鐵道飛虎》(2016)更直言要保護鐵路,也不失在火車內外的雜耍場面。
話已至此,其實找不出香港有任何娛樂影像,與高鐵或火車互動;張國榮與張曼玉在地鐵站走上走落,於《緣份》(1984)裏測試可否有緣再見,已算是港人關乎鐵路的集體回憶——還未計董驃在幾集《富貴逼人》(1987)與家人逼入地鐵的滑稽場面。畢竟,高鐵火車之類,其實是國家象徵高於城市認同,以見一國之大,凌駕即使獨當一面的香港。而地區城市的認同感,地鐵或電車才是貼地人情所在;是故香港電影不會有大如歐美世界的火車奇觀。
或者最根繫香港的鐵路想像,是伊秋水帶童年李小龍在《細路祥》(1950)尾聲準備沿新界路軌行路返鄉下的場面;不過那已是七十年前景觀,可見那年代人人以國為家,對照今天的高鐵任務,要香港人認國為祖,是生硬迷思多於貼地情懷了。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機械人被定型語音生硬,高鐵就更想當然高速快捷;其實兩者早在百年前,真為科幻影像。1896年法國盧米埃兄弟,正是用簡單電影技術,拍下《火車到站》(The Arrival of the Mail Train),今日看來僅幾十秒而影像笨拙,可當年在沙龍放映卻教觀眾震撼, 以為忽有火車撲入狹小空間!
鐵路自此成了電影奇觀。美國電影之父D.W. Griffith在1912年都有一部十數分鐘的《The Girl and Her Trust》,說火車站女職員為保錢箱,被賊人挾持上鐵路小車,而男友就以碩大火車營救。大小火車隨鏡頭如同生死時速較勁,場面不遜今天。
高鐵與電影彷彿天生結緣,是因為兩者都是科技速度產物,而電影人拍高鐵,就是想以影像速度快慢變化,與真實車行生成化學作用。當然除卻影像之外,列車內的人事,如何在長途旅程勾心鬥角, 更儼然社會縮影。
中台日韓鐵路情深
是故30年代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就於1973年在美國搬上銀幕,其後連日劇也有製作,而去年荷李活亦重拍,除卻叫人看戲中車上殺人事件,由私家偵探揭發所有乘客都是兇手的奇情之外,電影特技更加強冰天雪地景觀,而讓列車先疾走後懸空,看得觀眾驚心動魄。
然而高鐵奇觀,不為荷李活專美,近有馮小剛的《天下無賊》(2004),延尚昊的《屍殺列車》(2016),而台灣公視也曾有2010年劇集《記得我們愛過》,說火車內外悲歡離合,至於高倉健的《鐵道員》(1997)形象更深入民心……動輒有二十年的作品,見中台日韓都對高鐵有幻想與深情。至於成龍就以動作放大奇觀,在《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1992)由高空打落火車,再在荷李活《八十日環遊世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2004)到《絕地逃亡》(Skiptrace)(2016)複製一次又一次火車打鬥,然後返回內地,在電影《鐵道飛虎》(2016)更直言要保護鐵路,也不失在火車內外的雜耍場面。
話已至此,其實找不出香港有任何娛樂影像,與高鐵或火車互動;張國榮與張曼玉在地鐵站走上走落,於《緣份》(1984)裏測試可否有緣再見,已算是港人關乎鐵路的集體回憶——還未計董驃在幾集《富貴逼人》(1987)與家人逼入地鐵的滑稽場面。畢竟,高鐵火車之類,其實是國家象徵高於城市認同,以見一國之大,凌駕即使獨當一面的香港。而地區城市的認同感,地鐵或電車才是貼地人情所在;是故香港電影不會有大如歐美世界的火車奇觀。
或者最根繫香港的鐵路想像,是伊秋水帶童年李小龍在《細路祥》(1950)尾聲準備沿新界路軌行路返鄉下的場面;不過那已是七十年前景觀,可見那年代人人以國為家,對照今天的高鐵任務,要香港人認國為祖,是生硬迷思多於貼地情懷了。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