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港資一直是內地外資主要來源,佔內地實際使用外資總量五成以上,甚至可以說「中國製造」主要靠港商打響。但進入21世紀內地追求高新科技,要「騰籠換鳥」,傳統製造業為主的港商受到排斥,日漸式微。
未見迎來高新科技
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已成為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最大來源地,以及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截至2017年,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約7.14萬億港元),佔內地吸收外資總量54.2%。
但從2008年開始內地當局「喜新厭舊」,不再歡迎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的港商,以環保、稅務等名義逼珠三角港商搬往邊遠山區,騰出黃金空間以安置所謂「高新科技」項目,美其名曰「騰籠換鳥」,不少港商倒閉或奄奄一息。
不過,隨着以加工出口為主的港資中小企業大批倒閉,騰出空間,珠三角並未見迎來「高新科技」大舉湧入情況;反而處處廠房空置,一片冷清。而全國各地流入廣東的農民工飯碗丟失,更引發社會穩定受威脅的擔憂。
未見迎來高新科技
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已成為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最大來源地,以及內地最大的境外投資目的地。截至2017年,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約7.14萬億港元),佔內地吸收外資總量54.2%。
但從2008年開始內地當局「喜新厭舊」,不再歡迎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產品附加值低的港商,以環保、稅務等名義逼珠三角港商搬往邊遠山區,騰出黃金空間以安置所謂「高新科技」項目,美其名曰「騰籠換鳥」,不少港商倒閉或奄奄一息。
不過,隨着以加工出口為主的港資中小企業大批倒閉,騰出空間,珠三角並未見迎來「高新科技」大舉湧入情況;反而處處廠房空置,一片冷清。而全國各地流入廣東的農民工飯碗丟失,更引發社會穩定受威脅的擔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