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50年代風行 列文化遺產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30日 10:40
2018年07月30日 10:4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麵粉公仔又稱「麵塑」及「麵人」,是一種傳統民間藝術,麵塑師傅將五顏六色的粉糰仔細搓揑,造出生動傳神的公仔。香港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指出,麵粉公仔在上世紀50年代盛極一時,主要是孩童的玩具,當時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揑麵人抬着木箱擺檔,但其後行業逐漸式微,至今已幾乎被淘汰。
相傳源自諸葛亮
鄭寶鴻憶述50年代自己還是孩童的時候,當年香港街頭巷尾都可找到揑麵人擺檔,他曾經嚷着要爸爸買麵粉公仔,「當年係5仙一支麵粉公仔,但造型只係鸚鵡、雀仔之類,如果要孫悟空或者豬八戒,就要1毫至2毫子先買到,3毫子就成個關雲長都有,但嗰時算好貴。當年5仙可以買到4條腸粉,仲有蝦米喺裏面,毫半子仲可以買兩個雞尾包」。
鄭又稱,當年麵粉公仔是孩童的玩具,雖然麵粉公仔不便宜,「玩幾日啲麵粉就會裂咗,報銷」,但不同階層的父母都會買給小朋友。其後社會就業機會增多,加上市民生活質素提高,「喺街頭擺檔要走鬼,細路仔都唔使玩麵粉公仔,不如買鐵車仔好過」,麵粉公仔行業逐漸式微。
麵粉公仔的來源,相傳三國時代諸葛亮出兵渡江時遇風暴,於是以糯米糰揑米人祭祀,江水即告平靜,故揑麵人原稱揑米江人,更有後人稱諸葛亮為揑麵人祖師。2008年,這項民間手藝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黎國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