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為經濟學拆解詐騙案倫敦金集團用劇本慳培訓時間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25日 16:30
2018年07月25日 16:30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你好,你有一個順豐快遞包裹已被退回。」身處香港,相信不少市民都收過這類詐騙電話,加上倫敦金騙案肆虐,大批港男紛紛在美人計下中招,令人感慨騙徒何其猖狂。尤其令人震驚的是,近期破獲的詐騙集團,騙徒手上多數持有劇本,充分利用人性弱點及心理戰術,令人防不勝防。本報找來對行為經濟學素有研究的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曾國平,從經濟學角度拆解騙徒手法。
記者:黃尹華
在最近期的美人計倫敦金騙案中,警方繳獲的劇本顯示騙徒策劃周詳,有如電影劇本,集團之間分工明確,有第一身份的業務經理、第二身份的操盤員、第三身份的普通女生,其中女生的殺着是「培養感情、發展網戀」。至於記者在網上取得的一份專供電話騙徒使用的手冊就更誇張,劇本長達187頁,羅列每一個身份包括內地公安、法官在不同場景下的對白,令人嘆為觀止。
「點解騙徒要用劇本?好簡單,因為可以降低成本,節省人手培訓時間,達到規模效應(economies of scale)。」一開場,曾國平已經用經濟理論解釋騙徒行為。
借社交軟件尋獵物
他指現時科技進步,電話可自動撥號,社交軟件可輕易結識陌生人,令騙徒尋找獵物成本大為減低,再加上使用劇本,等同如虎添翼。
曾國平指,所有的騙徒都是在尋找一種具備特類心理素質的人士,包括心理特別脆弱、習慣短綫思維、容易受他人影響等。這類人可能萬中無一,要在茫茫人海中撈出,對騙徒來說涉及巨大的資訊成本(information cost)。而詐騙集團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取得成本效益的關鍵是縮減有關的資訊成本。
例如在美人計倫敦金騙案中,由普通女生、操盤員至業務經理,出面與受騙對象接洽的騙徒層次越來越高,本身也是一個層層篩選的過程,騙徒對受騙對象的心理狀況越肯定,就越肯投放資源,最後成功機會也越大。電話騙案也是由假公安、假檢察院、假法院層層接力,過程中在不斷評估是否值得再騙下去。
曾國平指,在突破心理防綫後,騙徒必然是利用受騙者的無知做最後一擊。例如在倫敦金騙案中,是利用對黃金交易規例的無知;在電話騙案中,則是利用對內地公檢法制度的陌生等。如市民對某樣事情不熟悉,支付款項時應有更大戒心,也許在最後關頭能保住荷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