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也說亮話:防患未然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23日 05:25
2018年07月23日 05:2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年屆八旬的郭婆婆居住在鴨脷洲,患有高血壓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年初,她進行一次健康檢測時,發現脈搏只有每分鐘約四十次,屬嚴重偏低水平!護士隨即建議她馬上求醫,醫生立即轉介她到急症,經治療後,婆婆血壓和心跳回復穩定,最終有驚無險。
上述個案情況非常普遍,但郭婆婆經歷的細節與一般年度健康檢測才發現問題有所不同。郭婆婆做定期健康檢查的地方,原來是她住所附近的長者鄰舍中心,她每周往中心檢測2-3次,而量度脈搏血壓等健康數據,則經由雲端技術傳送至身在香港另一端──何文田的專業護士團隊。
數據庫收集、分析個人數據變化,如果有異常情況,系統自動提醒用戶──護士偵測到風險,迅即致電郭婆婆作出適當建議,幫助她渡過一關。這服務正是慈善信託基金策劃捐助的「e健樂電子健康管理計劃」,計劃與中文大學、長者安居協會及四十間長者中心合作,現在支援包括郭婆婆在內,二千多位長者的健康管理。
隨着本港老年人口持續增長,單靠提升醫療系統承載力以支援長者健康需要,恐非長久之策。而且,目前長期病患者人數佔總人口近兩成,絕大部份為居住在社區的長者,日常大多會到公營或私營機構覆診。一般長者每次覆診往往相隔幾個月,亦未必有足夠器材、相關認識、習慣在家中監察自己健康狀況,病情反覆時不一定可以及早發現。
郭婆婆就是這種情況,早前覆診時,醫生因應病情轉換了另一種藥,她服用新藥後表面生活如常,卻未留意到心跳率異常下降,如果沒有社區支援、系統分析、護士提醒,後果可大可小。我們可否在醫院、診所以外,提供多一重健康支援?及早發現風險,防患於未然?
在「e健樂」計劃中,長者在熟悉的長者中心進行自我健康管理,中心亦可強化推廣教育,更有效幫助建立健康意識和習慣。專家指出,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識,足以顯著改善長者的身體狀況。計劃更有大學團隊透過健康問卷和大數據分析,檢視香港長者整體的健康狀況與風險,以供業界甚至政策制訂者參考,發展實證為本的長者基層健康服務。
張亮
cheungleong2003@g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