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故事:颱風季「紅人」十畝田栽種 人生第二春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14日 08:19
2018年07月14日 08:1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又到颱風的季節,每次有暴風雨襲港的時候,她總會在新聞報道中出現,皆因她位於新界的10多畝農田,位處低窪,每每在惡劣天氣下,都首當其衝遭受破壞失收。她叫黃七娣,是香港新界本地農協會主席。在內地出生,自小跟隨父母落田耕種,嫁來香港之後重操故業。
「我心願係做有機農場」常常掛在嘴邊,來港一年後,已成功轉型做有機農場,不是願望成真了嗎?不,這位「鄉下婆」尚有一個宏願,就是發展現代化有機農場,利用機器減輕農夫的辛勞,可穩定產量及收入,讓全港巿民食到健康有營養的蔬果;黃七娣希望可以吸引年輕一代入行,而第一步就由她本人做起,就是要扶植兩個兒子繼承衣鉢,永續有機耕種。
記者:張珮琪
某些名字,一聽到便大概想像得出是哪個年代出生的人,七娣,這個名字「很娘」,亦很地道。「七娣姐」今年56歲,中山人,生於60年代的農民家庭,幾歲大便落田幫手直至成年。70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她亦順應時勢轉做「工廠妹」,41歲才嫁個香港人,9年前來港定居。活到人生的下半場,才走進一個陌生城巿重頭來過,她說:「唔知可以做乜,咁啱有人租間屋畀我,有埋田地,做番最熟悉嘅嘢,隔籬左右都讚我種啲菜靚!」
在七兄弟姊妹之中排行第五,七娣慶幸有書讀,達高中程度,二哥是農科研究員,其實她並非一般「鄉下婆」。眼見內地傳統農夫使用超標農藥、激素「谷肥」農作物,加快收成增加收入,她感慨又痛心:「你諗吓點解越嚟越多怪病、病毒變種?」七娣姐來港的時候,香港傳統耕種已經萎縮,她來港一年便轉型有機耕種,視為自己的農業生涯的第二春。
「香港嘅種植模式仍然停留喺60年代,好落後!」
七娣姐以一年數萬元租金,租用古洞燕崗村10多畝農地,種植近20種蔬果,包括生薑、節瓜、絲瓜、青瓜、菜心、白菜、豆角、通菜、西瓜、檸檬及火龍果等等,當中最值錢是有機黃皮紅肉西瓜,賣100元一個。她指有機耕種是用有機肥料、絕不能用超標農藥,她心目中的要求是零農藥,但現時受制於周邊環境影響,談何容易?天氣同樣是另一個掣肘,打風落雨、乾旱嚴寒都不理想。她說一年之中有一半日子沒有收成,「好天斬埋落雨柴」,去年6月「苗柏」襲港,暴雨淹浸七娣姐的農田,損失慘重達30萬元。
「香港嘅種植模式仍然停留喺60年代,好落後!」七娣姐苦笑。去年,本港有機農場的供應佔全港新鮮蔬菜總供應量不足0.3%,可謂微不足道。要扭轉局面,團結農民爭取權益發展有機耕種,種植更多健康農作物以供應本地需要。七娣姐於2011年成立香港新界本地農協會擔任主席至今,去年又成立新界本地農有機耕種蔬菜產銷有限責任合作社,成員包括10個農場,大家合作種植不同種類農作物,拓闊巿場之餘,也讓巿民有更多選擇。
「男人做粗重嘢就得,始終女人細心啲!」
「農夫」,古時指從事農業勞動的男子,七娣姐坦言從前在內地的農業社會,由男人主導;現在她這個小女人卻走在前方為同業發聲,丈夫黎成在她背後默默支持,她說合作社的理事都以女性為主,「男人做粗重嘢就得,始終女人細心啲!」數年前,她向當局建議新的農業政策,包括發展有機耕種、創立品牌及基金。
2016年,漁護署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去年起七娣姐積極籌備申請基金,希望發展現代化有機耕種,但計劃並不順利,「用機器冇咁辛苦,要經歷零度到40度嘅情況,叫後生仔點投入?」前年1月底,本港經歷強烈寒潮,新界北部打鼓嶺部份地區低至零度,新界部份地區出現落霰。在今年5月,本港受熱浪籠罩,巿區體感溫度曾逾40度。還記得寒潮期間,七娣姐天未光與工友要起床跑步暖身後才落田工作。她憶述,最艱苦的耕作歲月,每日只睡4小時,凌晨4時起來開始收割,保持農作物新鮮,簡單食過早餐又要開始清理農地、翻土曬地,準備下一輪的播種,直到天黑。
「長遠而言有機農地一年比一年營養高。」
七娣姐有兩名兒子,長子32歲已成家立室,幼子29歲在餐廳工作。現時她已扶植長子落田幫手,平均每月約兩萬元收入。在這個成功需父幹的年頭,七娣姐坦承父母承傳及幫助對子女很重要,遲陣子她希望幼子也能回去幫手,「兩個仔未上晒軌道,我都唔會退休!」七娣姐稱有信心終有一日能夠申請到基金實踐她的計劃,在5年內能打開銷售渠道,「我有本地有機產品認證、我有合作社,我係生產者!」她指這是申請基金要求的資格。
「傳統農田嘅土壤只會一年比一年差,長遠而言有機農地一年比一年營養高,追番生產量只係遲早嘅事!」七娣姐看得長遠。「問過自己好多次咁辛苦為乜?點解堅持到今日?」她說全因鄉下中山巿古鎮鎮以燈飾產業聞名全國,有中國燈飾首都美譽,2000年更打入世界巿場,「點解一個鎮都可以將一個產業推向世界?」是鄉下的成功令她有奮鬥下去的目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