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劉霞自由了 愛情篇】
【蘋果日報】他們相識於中國文藝復興的80年代,六四催開他們的愛情之花;劉曉波第二次坐牢時他們已是戀人,但當局不讓他們見面;他們要結婚,面對官方質疑,劉霞毅然說:「我就是要嫁給那個『國家的敵人』!」那是她羸弱的軀體中倔強靈魂的最經典的表現;她嫁給了偉大的人物,同時也嫁給了苦難;直到她獲准背井離鄉去國,這種悲情依然伴隨她的旅程。
記者:陳永階
去年7月13日劉曉波臨終前,最後的心願是要受累於他、多年來備受磨難的愛妻劉霞遠走他鄉出國。劉霞事後是這樣對友人形容丈夫向她表達最後遺願的:「他讓我一定要出去……最後他不說了,(躺在病床上)就用腿演示。腿不停的,好像在走路,不停的,一個多小時,兩條腿不停地走……不停的,不停的……」劉露向友人的訴說,既是這對苦命鴛鴦愛情的寫照,更是對中共非人道逼害最有力的控訴。
劉霞與劉曉波的愛情,是當代中國名人最迴腸蕩氣的故事之一。與他們相熟知交、現已流亡美國的作家余杰是這樣形容的:「劉霞是『從一個得不到新衣裳的女孩,長成了往返於探監路上的妻子』。」劉霞與劉曉波相識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被譽為內地「文藝復興」時期;劉曉波作為大學講師,因文藝理論獨樹一幟,在文藝界嶄露頭角,被舉為「文壇黑馬」,而劉霞只是一個普通的文學青年,在稅務部門有一份不錯的工作。
找到了所有的美
那時,他們各有家庭,第一次的認識並沒有一見鍾情,而只是愛好文學和詩歌的普通朋友。劉曉波作為青年才俊,身邊曾簇擁着不少年輕漂亮的女性。在80年代,作家和詩人曾是漂亮女生們心目中的理想情人。劉曉波自己也曾說:「那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欲望,要在千百個女人的身上發掘不同的美。」但與劉霞相戀後,他才說出石破天驚的下半句:「如今,我終於在一個女子身上找到了所有的美!」
1989年六四屠殺後,劉曉波被關押了20個月,獲釋時已是一無所有:北京師範大學開除了他的教職、妻子帶着兒子離他而去、昔日文壇上萬人矚目的「黑馬」淪為「政治異類、賤民」。就在人生低谷,劉霞走進了他的生活。那時劉霞剛離異,出身於中共高幹家庭,父親安排她在國家稅務局工作,但她天生不循規蹈矩,辭職成了自由人。與90年代初「下海」者不同,她辭職不是為掙錢,而是為了自由與愛情。
余杰透露,對劉霞與劉曉波的愛情,劉霞的父母並沒有反對,而是全力支持,視曉波如己出。劉霞曾開玩笑說,父母對她說,我們家的兩個孩子(劉霞和他弟弟)都不愛上學,都沒有念過大學,但女兒一下子就找了一個博士上門來,而且還是中國最有名的文學博士,多麼光榮啊!可見老人對曉波的人品充份肯定,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好男人、好丈夫。
1996年,劉曉波因參與起草「六四」6周年呼籲書被判勞教,關在大連勞教所。當時,劉霞和他只是戀人關係,當局藉此阻止她與曉波見面,於是她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結婚,她是這樣回應當局的質疑的:「我就是要嫁給那個『國家的敵人』!」最後他們的婚姻居然要公安部一名副部長批示同意,才獲得那張來之不易的結婚證書,劉霞這才可以名正言順地以妻子的身份去探監。
劉霞斷然想像不到,她嫁給的這個男人在14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和平獎。但這不但沒給她帶來幸福,卻成為她苦難的新開始。1999年劉曉波第二度獲釋後,劉霞和他曾有過10年共同生活的時光;但因劉曉波不肯放棄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繼續著書立說、抨擊中共時政,受到當局滋擾,這10年的夫妻生活實際上是在風雨飄搖、提心吊膽中渡過。
一起總要牽着手
彼時的劉曉波,已不再是80年代那個風流名士,而是標準的好丈夫。余杰曾透露,在朋友圈中,若說曉波是排名第二好丈夫,沒有人敢說自己第一。「跟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飯,如果劉霞沒有一起來,吃到好吃的東西,曉波立即會掏出手機給劉霞打電話:『這裏有個某某菜太好吃了,我給你打包一份回來!』曉波在時,劉霞是個「笨孩子」,連過馬路都要曉波牽着手,甚至不會用手機和上網。」
不過,劉霞也是標準的好妻子,她做得一手美味西餐,正好滿足喜歡吃西餐的曉波胃口。余杰寫道:「他們的日常生活溫馨而簡單。他們都是夜貓子,喜歡在晚上工作。一般人要上床休息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才是工作的剛剛開始。曉波泡上一壺濃茶,在書房裏打開電腦寫作,或者在電話上跟朋友們聊天。劉霞則在小小的畫室裏畫畫、寫詩、讀書,或者擺弄自己的攝影作品。可以說是自得其樂,各不干擾」。
他們家有電視,但一般情況下不開。2010年10月12日,即劉曉波最後一次被捕後不久,《蘋果》記者曾電話採訪當時還可以同外界聯繫的劉霞,當時她描述與曉波在家時說:「他(劉曉波)在家從不看電視,看到那些節目(中央電視台)他覺得怪怪的,跟現實生活完全不一樣!」她又透露,「我們有時候會看電影,但都是看外國片,從來不看國產片。」她說:「我們只看外國小說,不看中國小說。」
劉曉波寫作非常勤奮,並坦言要趁精力還旺盛的時候多寫,多給劉霞存一些稿費,萬一自己哪天出事,劉霞可以靠着這些稿費衣食無憂,不必靠別人的接濟。當然,曉波沒有料到他能獲諾貝爾獎,但他表示這個獎應該給六四遇難者,更表示要把獎金捐給天安門母親。對劉霞來說,金錢於她儼然身外之物,丈夫給她留下的精神財富,將令她永遠富足;自由才是她追求的最終目標。
【蘋果日報】他們相識於中國文藝復興的80年代,六四催開他們的愛情之花;劉曉波第二次坐牢時他們已是戀人,但當局不讓他們見面;他們要結婚,面對官方質疑,劉霞毅然說:「我就是要嫁給那個『國家的敵人』!」那是她羸弱的軀體中倔強靈魂的最經典的表現;她嫁給了偉大的人物,同時也嫁給了苦難;直到她獲准背井離鄉去國,這種悲情依然伴隨她的旅程。
記者:陳永階
去年7月13日劉曉波臨終前,最後的心願是要受累於他、多年來備受磨難的愛妻劉霞遠走他鄉出國。劉霞事後是這樣對友人形容丈夫向她表達最後遺願的:「他讓我一定要出去……最後他不說了,(躺在病床上)就用腿演示。腿不停的,好像在走路,不停的,一個多小時,兩條腿不停地走……不停的,不停的……」劉露向友人的訴說,既是這對苦命鴛鴦愛情的寫照,更是對中共非人道逼害最有力的控訴。
劉霞與劉曉波的愛情,是當代中國名人最迴腸蕩氣的故事之一。與他們相熟知交、現已流亡美國的作家余杰是這樣形容的:「劉霞是『從一個得不到新衣裳的女孩,長成了往返於探監路上的妻子』。」劉霞與劉曉波相識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被譽為內地「文藝復興」時期;劉曉波作為大學講師,因文藝理論獨樹一幟,在文藝界嶄露頭角,被舉為「文壇黑馬」,而劉霞只是一個普通的文學青年,在稅務部門有一份不錯的工作。
找到了所有的美
那時,他們各有家庭,第一次的認識並沒有一見鍾情,而只是愛好文學和詩歌的普通朋友。劉曉波作為青年才俊,身邊曾簇擁着不少年輕漂亮的女性。在80年代,作家和詩人曾是漂亮女生們心目中的理想情人。劉曉波自己也曾說:「那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欲望,要在千百個女人的身上發掘不同的美。」但與劉霞相戀後,他才說出石破天驚的下半句:「如今,我終於在一個女子身上找到了所有的美!」
1989年六四屠殺後,劉曉波被關押了20個月,獲釋時已是一無所有:北京師範大學開除了他的教職、妻子帶着兒子離他而去、昔日文壇上萬人矚目的「黑馬」淪為「政治異類、賤民」。就在人生低谷,劉霞走進了他的生活。那時劉霞剛離異,出身於中共高幹家庭,父親安排她在國家稅務局工作,但她天生不循規蹈矩,辭職成了自由人。與90年代初「下海」者不同,她辭職不是為掙錢,而是為了自由與愛情。
余杰透露,對劉霞與劉曉波的愛情,劉霞的父母並沒有反對,而是全力支持,視曉波如己出。劉霞曾開玩笑說,父母對她說,我們家的兩個孩子(劉霞和他弟弟)都不愛上學,都沒有念過大學,但女兒一下子就找了一個博士上門來,而且還是中國最有名的文學博士,多麼光榮啊!可見老人對曉波的人品充份肯定,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好男人、好丈夫。
1996年,劉曉波因參與起草「六四」6周年呼籲書被判勞教,關在大連勞教所。當時,劉霞和他只是戀人關係,當局藉此阻止她與曉波見面,於是她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結婚,她是這樣回應當局的質疑的:「我就是要嫁給那個『國家的敵人』!」最後他們的婚姻居然要公安部一名副部長批示同意,才獲得那張來之不易的結婚證書,劉霞這才可以名正言順地以妻子的身份去探監。
劉霞斷然想像不到,她嫁給的這個男人在14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和平獎。但這不但沒給她帶來幸福,卻成為她苦難的新開始。1999年劉曉波第二度獲釋後,劉霞和他曾有過10年共同生活的時光;但因劉曉波不肯放棄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繼續著書立說、抨擊中共時政,受到當局滋擾,這10年的夫妻生活實際上是在風雨飄搖、提心吊膽中渡過。
一起總要牽着手
彼時的劉曉波,已不再是80年代那個風流名士,而是標準的好丈夫。余杰曾透露,在朋友圈中,若說曉波是排名第二好丈夫,沒有人敢說自己第一。「跟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飯,如果劉霞沒有一起來,吃到好吃的東西,曉波立即會掏出手機給劉霞打電話:『這裏有個某某菜太好吃了,我給你打包一份回來!』曉波在時,劉霞是個「笨孩子」,連過馬路都要曉波牽着手,甚至不會用手機和上網。」
不過,劉霞也是標準的好妻子,她做得一手美味西餐,正好滿足喜歡吃西餐的曉波胃口。余杰寫道:「他們的日常生活溫馨而簡單。他們都是夜貓子,喜歡在晚上工作。一般人要上床休息的時候,對他們來說才是工作的剛剛開始。曉波泡上一壺濃茶,在書房裏打開電腦寫作,或者在電話上跟朋友們聊天。劉霞則在小小的畫室裏畫畫、寫詩、讀書,或者擺弄自己的攝影作品。可以說是自得其樂,各不干擾」。
他們家有電視,但一般情況下不開。2010年10月12日,即劉曉波最後一次被捕後不久,《蘋果》記者曾電話採訪當時還可以同外界聯繫的劉霞,當時她描述與曉波在家時說:「他(劉曉波)在家從不看電視,看到那些節目(中央電視台)他覺得怪怪的,跟現實生活完全不一樣!」她又透露,「我們有時候會看電影,但都是看外國片,從來不看國產片。」她說:「我們只看外國小說,不看中國小說。」
劉曉波寫作非常勤奮,並坦言要趁精力還旺盛的時候多寫,多給劉霞存一些稿費,萬一自己哪天出事,劉霞可以靠着這些稿費衣食無憂,不必靠別人的接濟。當然,曉波沒有料到他能獲諾貝爾獎,但他表示這個獎應該給六四遇難者,更表示要把獎金捐給天安門母親。對劉霞來說,金錢於她儼然身外之物,丈夫給她留下的精神財富,將令她永遠富足;自由才是她追求的最終目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