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我是俗人。在舞台劇與電影中間,我揀電影。在是枝裕和與Marvel中間,我選擇Marvel。所以,不好意思,跟麥嘉與黃百鳴訪問,讓我喜出望外或者大吃一驚的,是麥嘉說到正籌備再拍新一集《最佳拍檔》。沒有聽錯,是《最佳拍檔》,許冠傑加光頭佬的《最佳拍檔》。即使,麥嘉近期的工作,其實是自編自演《一代天嬌》。一齣以粵劇名伶紅線女事迹作為藍本的舞台劇。看上去有點似社區中心的康樂節目,難得老戰友黃百鳴肯真金白銀地投資。
麥嘉說,所有重出江湖的人,肯定需要面對兩個字:老土。「戒得走自戀,便不會老土。」有幾多人戒得走?尤其曾經風光一時的。《最佳拍檔》於1982年上畫,票房高達2,600萬,當年票價約12元一張,以入場人次計算的話,《鐵達尼號》、《阿凡達》、《復仇者聯盟》也及不上。如果真有新一齣《最佳拍檔》,想靠香港重現昔日的佳績,近乎不可能。只能北望神州。「一日題材不開放,創作有限制沒有自由,國內的製作再大也好,想拍一齣好電影,也很有難度。」麥嘉說得斬釘截鐵。還在談論創作自由,或者是一種老土。麥嘉非常老土。不過,有型。
撰文︰方俊傑
攝影︰林德雄
場地︰Neverland Dance House
人生劇本
麥嘉崇尚創作自由,至少自己要擁有自由。遠在新藝城年代,七個開山始祖創作出劇本後,交給導演拍攝。如果導演作出任何改動,第一次,他們會客客氣氣要求導演跟回劇本開工。第二日情況依舊,就不再開口,立即換人,幾大的導演也沒情講。「用新導演更好。改劇本?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有智慧刪改我們七個人用七日七夜度出來的對白,即管改。」負責監督的,正是麥嘉。
新藝城踏上八十年代黃金快車,經歷十年風光。麥嘉卻突然離座。「好戇居。我是先知先覺得太早,比一般人早了十年。」話說在新藝城最紅最威的時候,麥嘉與一大班伙計到東京銀座宣傳。初見電子遊戲機中心,五分鐘不夠,人人不捨離開,麥嘉看出了前景。「這一種新興的行業,肯定會取代其他娛樂。包括電影。」他向悲觀的石天商量,彼此信以為真,認同電影玩完。只有另一老闆黃百鳴樂觀,繼續開戲。「我跟石天轉去投資其他行業,心已不在電影。(黃)百鳴好運,死撐下去,畀佢執到。」
麥嘉沒有錯。只不過走得太快。黃百鳴自立門戶後經歷過《家有囍事》的高峯,之後是盜版是金融風暴是非典,便慢慢應驗了麥嘉的預言。「那十年不景氣,捱得好辛苦。有大班人跟住自己搵食,勉強也要開戲。試過有個會計部的同事告訴我妹妹:『開一套蝕一套,唔係辦法喎。』我當然知道啦!可以怎樣?難道執了間公司?看着麥嘉跟石天兩個人見好即收,閒來打打高爾夫唱唱粵曲,當然羨慕。」在旁的麥嘉插嘴:「那時,我跟石天最擔心黃百鳴問我們借錢。」
柳暗花明。香港跌落最谷底時,大陸似送禮般開放電影市場,黃百鳴終於靠《葉問》反彈。又應該輪到麥嘉揼心。「沒有後悔。每一個人都拎住套人生劇本降世。遇到甚麼女朋友?生甚麼子女?來還感情債還是錢財債?每一場戲都安排好。每一個劇本的第一行,必定是人物性格,狗改不了吃屎,性格無得改。我的劇本是甚麼?是下來學習。每當我學曉一件事,做得好好,便會意興闌珊,想見識另一個世界。」第二個世界,包括粵劇。
摸着石頭過河
未入電影圈,黃百鳴已在話劇界打滾,開過一間劇社,足足十年。「我常說跟麥嘉相反。我拍電影後,沒有接觸過話劇;他拍完電影,才鑽研舞台藝術。」麥嘉說,自己聽貓王大,以前也覺得粵曲節奏慢,題材悶。「像《十八相送》,三年時間都認唔出一個男人原來是女人,白癡來的,不合理!人人說粵劇劇本無法更改,我偏要改,就開始對粵劇產生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在所有表演藝術中,戲曲未必最好,肯定最難,要求太苛刻、太高。」拍一齣電影,票房動不動以億計;麥嘉與黃百鳴這齣舞台劇,之前在屯門大會堂公映。「外國人說的,後生時無錢,work for your money,為金錢而工作;到有錢,work for your life,為生命力而工作。」
麥嘉只負責創作負責演出,當然可以為興趣。黃百鳴也粉墨登場,但出力之餘又出錢,目標應該比較遠大。「都是興趣為主。但會嘗試結合戲曲、話劇、電影,希望把不喜歡看舞台劇不喜歡看粵劇的觀眾也拉入場。」想法是這樣的:外國有百老匯歌劇,老中青也愛看;中國沒有。如果發明到一種連年輕人也欣賞的表演模式,說不定是個巨大市場。是興趣也是生意。「我從美國回港時,發覺中國只有悲劇英雄,沒有喜劇。所謂喜劇,只不過是相聲。我試試水溫,拍一些動作喜劇,本來沒有野心,但摸着石頭過河,埋頭苦幹,市場自然會take care。」麥嘉說。然後,便出現《最佳拍檔》。
變質
退休人士找項充滿挑戰性的娛樂作為興趣,很易理解。明明說自己的人生旨在學習,麥嘉再向電影埋手,就未免有點自打嘴巴。「點解想再拍電影?無人識拍喜劇嘛。無人得,我會得?我梗係得啦,畀我試一試,再睇我啦(o靚)仔!」有人找麥嘉再拍《最佳拍檔》,麥嘉閉關看了好幾個月新片,得出的總結是老土一句「成也劇本敗也劇本」。「電影有所謂人包戲。例如以籌款為名的電影,所有明星也參與,每人拍一場戲,有巨大卡士,肯定賺到錢,但套戲不會好睇。也有所謂戲包人。甚麼叫戲包人?印度片就是戲包人。哪裏有甚麼明星?班演員,你認識嗎?點解好睇?還不是因為劇本寫得好?」換句話說,麥嘉相信,只要劇本寫得好,只要個導演班演員肯跟足指引,用誰也一樣。「好多年前,有人沾沾自喜,問我:『大陸電影好勁,你覺得可否入到國際市場?』我答:『絕對未得』。以前,在台灣拍戲,拍時裝,要先經審批。台灣政府回覆:『台灣無黑社會,無反派,無妓女,警察好乾淨無貪污。』即係唔使拍啦。怎似香港?拿英女皇開玩笑也不成問題。」那是回歸之前。你看看現在有沒有電影人敢拿習近平開玩笑?香港電影票房不可能不死。
「我跟你看歷史。任何一個死亡的朝代,也不會翻生。不會有反攻大陸,只有解放台灣。反清復明更加絕對不可能,反了清也不會復明。電影一樣,日本、台灣的電影死了,不可能返轉頭,只會變質變種。香港也踏着同一條路。」麥嘉口中的變質,是指餘下小本製作,用來應酬一下支持本土電影的口號。想重現《最佳拍檔》的色彩?「不是不可能,假如政府肯幫忙,會有機會復蘇。現時是一點作用也沒有。只要將話事人換走,換一個懂韓文的,就會好得多。南韓政府怎樣做,照跟,香港電影就有得救。」
「照跟吧。反正他們不會有智慧去創造。」
自嘲與自戀
麥嘉口中的變質,黃百鳴應該最能夠理解。老拍檔徐克已經定居大陸拍改編樣板戲的《智取威虎山》,大陸票房十億。算少。黃百鳴還有心提拔香港新一代電影人。「在內地搵到錢,也希望拍些符合香港市場的電影。最多成本較細。」即是《王家欣》或《黃金花》,即是麥嘉口中的應酬一下。
麥嘉堅持《最佳拍檔》只能夠在尚算有自由的香港製作,不是港產片不用香港明星的話便沒有意思。對劇情已經有個大概:新故事不能夠以許冠傑與麥嘉作主導,只能夠自嘲。「仍然話許冠傑媾女,麥嘉媾另一個差婆,咪老土囉;如果話我跟光頭孫講以前的拍檔有幾天下無敵,重遇之際,卻發現許冠傑已經大肚腩,咪唔老土囉。要以觀眾立場出發,一定不可以自戀。」我始終不相信電影開得成。跟老土無關。只是,要怎樣用《王家欣》或《黃金花》的資源去拍攝一齣動作片呢?難道復古到重用八十年代的模型車射飛彈便算數?還是,把《最佳拍檔》拍成一齣言情小品?
方俊傑
麥嘉說,所有重出江湖的人,肯定需要面對兩個字:老土。「戒得走自戀,便不會老土。」有幾多人戒得走?尤其曾經風光一時的。《最佳拍檔》於1982年上畫,票房高達2,600萬,當年票價約12元一張,以入場人次計算的話,《鐵達尼號》、《阿凡達》、《復仇者聯盟》也及不上。如果真有新一齣《最佳拍檔》,想靠香港重現昔日的佳績,近乎不可能。只能北望神州。「一日題材不開放,創作有限制沒有自由,國內的製作再大也好,想拍一齣好電影,也很有難度。」麥嘉說得斬釘截鐵。還在談論創作自由,或者是一種老土。麥嘉非常老土。不過,有型。
撰文︰方俊傑
攝影︰林德雄
場地︰Neverland Dance House
人生劇本
麥嘉崇尚創作自由,至少自己要擁有自由。遠在新藝城年代,七個開山始祖創作出劇本後,交給導演拍攝。如果導演作出任何改動,第一次,他們會客客氣氣要求導演跟回劇本開工。第二日情況依舊,就不再開口,立即換人,幾大的導演也沒情講。「用新導演更好。改劇本?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有智慧刪改我們七個人用七日七夜度出來的對白,即管改。」負責監督的,正是麥嘉。
新藝城踏上八十年代黃金快車,經歷十年風光。麥嘉卻突然離座。「好戇居。我是先知先覺得太早,比一般人早了十年。」話說在新藝城最紅最威的時候,麥嘉與一大班伙計到東京銀座宣傳。初見電子遊戲機中心,五分鐘不夠,人人不捨離開,麥嘉看出了前景。「這一種新興的行業,肯定會取代其他娛樂。包括電影。」他向悲觀的石天商量,彼此信以為真,認同電影玩完。只有另一老闆黃百鳴樂觀,繼續開戲。「我跟石天轉去投資其他行業,心已不在電影。(黃)百鳴好運,死撐下去,畀佢執到。」
麥嘉沒有錯。只不過走得太快。黃百鳴自立門戶後經歷過《家有囍事》的高峯,之後是盜版是金融風暴是非典,便慢慢應驗了麥嘉的預言。「那十年不景氣,捱得好辛苦。有大班人跟住自己搵食,勉強也要開戲。試過有個會計部的同事告訴我妹妹:『開一套蝕一套,唔係辦法喎。』我當然知道啦!可以怎樣?難道執了間公司?看着麥嘉跟石天兩個人見好即收,閒來打打高爾夫唱唱粵曲,當然羨慕。」在旁的麥嘉插嘴:「那時,我跟石天最擔心黃百鳴問我們借錢。」
柳暗花明。香港跌落最谷底時,大陸似送禮般開放電影市場,黃百鳴終於靠《葉問》反彈。又應該輪到麥嘉揼心。「沒有後悔。每一個人都拎住套人生劇本降世。遇到甚麼女朋友?生甚麼子女?來還感情債還是錢財債?每一場戲都安排好。每一個劇本的第一行,必定是人物性格,狗改不了吃屎,性格無得改。我的劇本是甚麼?是下來學習。每當我學曉一件事,做得好好,便會意興闌珊,想見識另一個世界。」第二個世界,包括粵劇。
摸着石頭過河
未入電影圈,黃百鳴已在話劇界打滾,開過一間劇社,足足十年。「我常說跟麥嘉相反。我拍電影後,沒有接觸過話劇;他拍完電影,才鑽研舞台藝術。」麥嘉說,自己聽貓王大,以前也覺得粵曲節奏慢,題材悶。「像《十八相送》,三年時間都認唔出一個男人原來是女人,白癡來的,不合理!人人說粵劇劇本無法更改,我偏要改,就開始對粵劇產生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在所有表演藝術中,戲曲未必最好,肯定最難,要求太苛刻、太高。」拍一齣電影,票房動不動以億計;麥嘉與黃百鳴這齣舞台劇,之前在屯門大會堂公映。「外國人說的,後生時無錢,work for your money,為金錢而工作;到有錢,work for your life,為生命力而工作。」
麥嘉只負責創作負責演出,當然可以為興趣。黃百鳴也粉墨登場,但出力之餘又出錢,目標應該比較遠大。「都是興趣為主。但會嘗試結合戲曲、話劇、電影,希望把不喜歡看舞台劇不喜歡看粵劇的觀眾也拉入場。」想法是這樣的:外國有百老匯歌劇,老中青也愛看;中國沒有。如果發明到一種連年輕人也欣賞的表演模式,說不定是個巨大市場。是興趣也是生意。「我從美國回港時,發覺中國只有悲劇英雄,沒有喜劇。所謂喜劇,只不過是相聲。我試試水溫,拍一些動作喜劇,本來沒有野心,但摸着石頭過河,埋頭苦幹,市場自然會take care。」麥嘉說。然後,便出現《最佳拍檔》。
變質
退休人士找項充滿挑戰性的娛樂作為興趣,很易理解。明明說自己的人生旨在學習,麥嘉再向電影埋手,就未免有點自打嘴巴。「點解想再拍電影?無人識拍喜劇嘛。無人得,我會得?我梗係得啦,畀我試一試,再睇我啦(o靚)仔!」有人找麥嘉再拍《最佳拍檔》,麥嘉閉關看了好幾個月新片,得出的總結是老土一句「成也劇本敗也劇本」。「電影有所謂人包戲。例如以籌款為名的電影,所有明星也參與,每人拍一場戲,有巨大卡士,肯定賺到錢,但套戲不會好睇。也有所謂戲包人。甚麼叫戲包人?印度片就是戲包人。哪裏有甚麼明星?班演員,你認識嗎?點解好睇?還不是因為劇本寫得好?」換句話說,麥嘉相信,只要劇本寫得好,只要個導演班演員肯跟足指引,用誰也一樣。「好多年前,有人沾沾自喜,問我:『大陸電影好勁,你覺得可否入到國際市場?』我答:『絕對未得』。以前,在台灣拍戲,拍時裝,要先經審批。台灣政府回覆:『台灣無黑社會,無反派,無妓女,警察好乾淨無貪污。』即係唔使拍啦。怎似香港?拿英女皇開玩笑也不成問題。」那是回歸之前。你看看現在有沒有電影人敢拿習近平開玩笑?香港電影票房不可能不死。
「我跟你看歷史。任何一個死亡的朝代,也不會翻生。不會有反攻大陸,只有解放台灣。反清復明更加絕對不可能,反了清也不會復明。電影一樣,日本、台灣的電影死了,不可能返轉頭,只會變質變種。香港也踏着同一條路。」麥嘉口中的變質,是指餘下小本製作,用來應酬一下支持本土電影的口號。想重現《最佳拍檔》的色彩?「不是不可能,假如政府肯幫忙,會有機會復蘇。現時是一點作用也沒有。只要將話事人換走,換一個懂韓文的,就會好得多。南韓政府怎樣做,照跟,香港電影就有得救。」
「照跟吧。反正他們不會有智慧去創造。」
自嘲與自戀
麥嘉口中的變質,黃百鳴應該最能夠理解。老拍檔徐克已經定居大陸拍改編樣板戲的《智取威虎山》,大陸票房十億。算少。黃百鳴還有心提拔香港新一代電影人。「在內地搵到錢,也希望拍些符合香港市場的電影。最多成本較細。」即是《王家欣》或《黃金花》,即是麥嘉口中的應酬一下。
麥嘉堅持《最佳拍檔》只能夠在尚算有自由的香港製作,不是港產片不用香港明星的話便沒有意思。對劇情已經有個大概:新故事不能夠以許冠傑與麥嘉作主導,只能夠自嘲。「仍然話許冠傑媾女,麥嘉媾另一個差婆,咪老土囉;如果話我跟光頭孫講以前的拍檔有幾天下無敵,重遇之際,卻發現許冠傑已經大肚腩,咪唔老土囉。要以觀眾立場出發,一定不可以自戀。」我始終不相信電影開得成。跟老土無關。只是,要怎樣用《王家欣》或《黃金花》的資源去拍攝一齣動作片呢?難道復古到重用八十年代的模型車射飛彈便算數?還是,把《最佳拍檔》拍成一齣言情小品?
方俊傑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