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鄭補飛 公營房屋增至七成私樓土地不足 學者憂樓價癲升長青網文章

2018年07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7月02日 06:35
2018年07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特首林鄭月娥6項新房屋政策措施推出不足48小時,眼見外間反應毀譽參半,昨午即時補飛,預告今年10月施政報告將交代增加土地供應方案。她更表明,若將來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公私營房屋比例由現時6:4,調整至7:3「不是不可能」。學者認為政府須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才可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否則樓價將飆升;而樓價上升,按新資助出售房屋定價機制,日後折扣率隨時降至四折或三折,吸引大批市民申請,令最有需要上車的市民中籤機會被分薄。
記者:譚靜雯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五公佈6項新房屋政策措施,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前日出席電台節目後,仍表示政府目前無意改變公私營房屋6:4比例,而上月出席立法會時,他更表明若更改公營房屋供應比例,恐距離長策建屋達標更遠,甚至會對市場帶來錯誤訊息。
言猶在耳,特首林鄭月娥昨在7.1慶回歸酒會後與部份傳媒會晤時表明,政府增加公營房屋的方向清晰,若將來有足夠的土地供應,公私營房屋比例由現時6:4,調整至7:3「不是不可能」。她又稱最新資助出售房屋定價機制為五二折,日後可按市場再調低。
稱港人港地無助市民買樓
林鄭更重申,新房屋政策目的並非遏抑樓價,若要政府承諾將樓價遏至指定水平,是不切實際。她認為要有效遏抑樓價最重要是土地供應,預告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將交代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案。對於有建議限制非港人買樓,林鄭表示限購政策現階段未必適合,但不代表以後完全不考慮,又指上屆政府也推出「港人港地」,但似乎未能幫助港人買樓,坦言「最怕是好心做壞事」。
去年長策報告指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量為4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4,當中公營房屋佔28萬伙、私樓則佔18萬伙,即公營及私營房屋平均每年為2.8萬及1.8萬個單位。若在未增加土地供應,將公私營房屋比例調整至7:3,公營房屋供應量會由27,600個單位,增至32,200個;私營房屋供應量就由18,400個,減至13,800個,即大幅減少4,600個。
前長策會成員、經濟學者關焯照表示,政府需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才可以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至7:3,否則樓價將飆升得好快。他假設,若林鄭堅決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至7:3,但無增加土地供應,「1.8萬個(單位),跌到1.34萬個,每年少幾千個,若需求不變,又唔可以即時有新單位落成,畀同一個餅嘅SIZE你切,切少咗畀私人市場,啲樓價咪升到變態。依家都變態㗎啦,遲啲會升到冇朋友」。
關焯照續稱,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即公營房屋供應量增加,但不代表市民購買資助房屋的機會大增,「新資助出售房屋定價機制,將來私樓價升,折扣率隨時跌至四二折、三折,令到好多唔係好需要(資助房屋)嘅人走去排(申請),因為佢哋合資格,到時學生都去排,多人抽,中籤機會被分薄」。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回應指,私樓供應量減少,價格將繼續上升,此舉對中產不公道「買私樓嘅人就慘,睇住樓價飆」。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