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蘋果日報】「磨鉸剪鏟刀」,這曾經街知巷聞的老句子,今天已幾成絕響,於廉價內地鋼刀、陶瓷刀大行其道的年代,有誰還會花數百元去磨刀呢?偏偏有位自稱「儍佬」的愛刀之人,73年來,每天埋首磨刀石中,幹着這費時又不賺錢的工作,86歲高齡的陳當華贏得「香港刀王」之稱,顧客遍佈全球,這是金錢買不到的榮譽及滿足,「我唔可以退休,因為退咗休好快死」。
記者︰潘婉玲
走進華叔位於廟街的店舖,店子小小,各種類型的刀具於展示櫃靜靜發着寒光,售價由數十元至近七千元,明碼實價,惟老人家卻不見蹤影,原來他正躲於一角,埋首磨刀。
「合埋眼都可以,磨刀靠對耳,唔係靠對眼。」
記者擔心老人家分神會切到手,華叔卻老神在在,「我合埋眼都可以,磨刀靠對耳,唔係靠對眼」。華叔自稱「儍佬」其實不無道理,人家用兩塊磨刀石,他卻自創九塊磨刀法,由最粗粒的磨刀石,磨至密度最高,亦即是表面最光滑的一塊,聲音亦由開始的嘈吵刺耳,慢慢趨向平靜,華叔指着其中一塊磨刀石,「你估呢嚿幾錢?」,記者怕露出無知外行人的底蘊,保守說︰「幾百蚊?」,「係呀,380蚊,1958年嗰時買,當時我4毫子磨一把刀」。
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華叔此行徑,以現代形容詞,應是「離地」或「嫌錢腥」,「唔好成日講錢」,這句話,華叔經常掛在嘴邊。記者詢問其珍藏的龍躉刀當年的收購價,「唔記得」,再問他擺放於店門外,購自西班牙的鐵甲人價值,「唔記得」。別以為華叔存心戲弄,於他心目中,錢並非最重要,「我呢把年紀夠食夠使咪得,我仲咁健康,乜都賺晒啦」。
被封為香港刀王,客戶遍佈全球,亦經常受刀廠邀請到外國交流,這位昔日被稱為「磨刀仔」的小子曾經備受白眼,「冇計,覺得磨刀好有趣咪入咗行」。陳當華的祖父是裁縫,父親為中醫,華叔偏偏選了地位低微的磨刀業。73年前(1945年),正是抗戰勝利那一年,只有13歲的陳當華於廣州入行學師,當年社會物資貧乏,打掃、煮飯,甚至替師傅洗底褲,華叔回憶起來,不以為意,「以前學師個個都係咁,冇錢收㗎,包你兩餐仲想點?」
1951年,當年不過19歲的華仔(今天的華叔)來港,在荃灣擺檔做生意,以磨鉸剪為主,初來甫到人生路不熟,要生存談何容易,「貼錢人哋都唔畀你磨,點知你得唔得」。不過勤力總有回報,加上當年的華仔外表官仔骨骨,吸引一班工廠女工主動提出約會,今天的華叔回想,笑說︰「冇諗嗰啲嘢,人哋咁照顧我,唔通叫到唔去咩?」華叔自言年輕時沉默寡言,但今天見他卻是談笑風生,精靈的老人家對當年「溝女」往事,不禁嘻嘻一笑,一切心照啦!
「我鍾意學習,知識令我唔孤獨。」
30多年前由街檔入舖的華叔,店中貼滿他與外國刀廠如孖人牌、金鼠牌、日本堺孝行高層交流時的合照。1997年,華叔到德國與刀廠高層交流,金鼠牌外籍高層起初跟華叔握手時,見他手掌光滑認為一定「冇料到」,直至華叔即席磨刀後將高層的手毛都剃掉,讓人儍眼。高層其後宴請華叔到其家中作客,並於席上向華叔致歉。
找華叔磨刀,最低消費200元,鋼質越好,即越堅硬的越貴,但一年前已暫停接單,「剩係美容院嘅鉸剪都有幾百把等緊,做唔切呀」。華叔堅守不准打尖原則,即使外國遊客、刀廠高層,甚或出高價亦無情講,統統要排隊,只要於其店中購買的,即使只需數十元,亦會即場磨,「唔等得都冇計,做人要有原則,你明唔明?」
店子身處龍蛇混雜的廟街,多年前,曾有古惑仔帶一批牛肉刀要求華叔磨利,光顧數次後,華叔難抵心理負擔,拒絕再做其生意,「個心唔舒服呀,好似做咗陰騭事」。
華叔除了不磨殺人刀之外,另外亦有一些刀是他不肯磨的,例如街市肉檔、魚檔的刀不磨,「唔值得磨,咁大把磨完我嚿石仲要得嘅?」鋼質不好的不磨,華叔豪言,經他開鋒的刀,切橙不見汁,旁人評他牙擦,「我係寸」。
自言沒有讀過書的華叔,店內的產品介紹卡,卻是出自他手筆,原本嘻皮笑臉的老人家,即時一本正經的說︰「我鍾意學習,知識令我唔孤獨。」面對外國遊客,華叔亦毫不失禮,「Good. This one good!」貼心的孫女為他製作一張中英對照表,方便與外國人溝通,華叔再以簡單英語,配合肢體語言,做生意無難度。
「幾多歲都會做,退休好快死!」
現時已四代同堂,曾孫女亦已一歲多,華叔卻從不言休,「我幾多歲都會做,退休好快死!」但營業時間已由十多年前的10小時,縮短至如今的7小時,華叔承認,現時已唔憂做,「夠交租就得」。與業主相識數十年,租金僅萬多元,較同區便宜。
年事漸高,華叔於40多年前曾有一名徒弟,但已沒有聯絡,「都唔知佢成唔成功」,近年亦曾先後有多名年輕人到來拜師,連拜師帖亦奉上,但學藝只有兩小時便離開,「佢覺得付出嘅時間同收入唔成正比」。華叔認為,磨刀需要大量體力,不適合女性,但如果有女性來拜師,他亦會用心教導。後繼無人,華叔表示無奈,只能於有生之年,繼續磨刀霍霍,砥礪鋒芒。
記者︰潘婉玲
走進華叔位於廟街的店舖,店子小小,各種類型的刀具於展示櫃靜靜發着寒光,售價由數十元至近七千元,明碼實價,惟老人家卻不見蹤影,原來他正躲於一角,埋首磨刀。
「合埋眼都可以,磨刀靠對耳,唔係靠對眼。」
記者擔心老人家分神會切到手,華叔卻老神在在,「我合埋眼都可以,磨刀靠對耳,唔係靠對眼」。華叔自稱「儍佬」其實不無道理,人家用兩塊磨刀石,他卻自創九塊磨刀法,由最粗粒的磨刀石,磨至密度最高,亦即是表面最光滑的一塊,聲音亦由開始的嘈吵刺耳,慢慢趨向平靜,華叔指着其中一塊磨刀石,「你估呢嚿幾錢?」,記者怕露出無知外行人的底蘊,保守說︰「幾百蚊?」,「係呀,380蚊,1958年嗰時買,當時我4毫子磨一把刀」。
雖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華叔此行徑,以現代形容詞,應是「離地」或「嫌錢腥」,「唔好成日講錢」,這句話,華叔經常掛在嘴邊。記者詢問其珍藏的龍躉刀當年的收購價,「唔記得」,再問他擺放於店門外,購自西班牙的鐵甲人價值,「唔記得」。別以為華叔存心戲弄,於他心目中,錢並非最重要,「我呢把年紀夠食夠使咪得,我仲咁健康,乜都賺晒啦」。
被封為香港刀王,客戶遍佈全球,亦經常受刀廠邀請到外國交流,這位昔日被稱為「磨刀仔」的小子曾經備受白眼,「冇計,覺得磨刀好有趣咪入咗行」。陳當華的祖父是裁縫,父親為中醫,華叔偏偏選了地位低微的磨刀業。73年前(1945年),正是抗戰勝利那一年,只有13歲的陳當華於廣州入行學師,當年社會物資貧乏,打掃、煮飯,甚至替師傅洗底褲,華叔回憶起來,不以為意,「以前學師個個都係咁,冇錢收㗎,包你兩餐仲想點?」
1951年,當年不過19歲的華仔(今天的華叔)來港,在荃灣擺檔做生意,以磨鉸剪為主,初來甫到人生路不熟,要生存談何容易,「貼錢人哋都唔畀你磨,點知你得唔得」。不過勤力總有回報,加上當年的華仔外表官仔骨骨,吸引一班工廠女工主動提出約會,今天的華叔回想,笑說︰「冇諗嗰啲嘢,人哋咁照顧我,唔通叫到唔去咩?」華叔自言年輕時沉默寡言,但今天見他卻是談笑風生,精靈的老人家對當年「溝女」往事,不禁嘻嘻一笑,一切心照啦!
「我鍾意學習,知識令我唔孤獨。」
30多年前由街檔入舖的華叔,店中貼滿他與外國刀廠如孖人牌、金鼠牌、日本堺孝行高層交流時的合照。1997年,華叔到德國與刀廠高層交流,金鼠牌外籍高層起初跟華叔握手時,見他手掌光滑認為一定「冇料到」,直至華叔即席磨刀後將高層的手毛都剃掉,讓人儍眼。高層其後宴請華叔到其家中作客,並於席上向華叔致歉。
找華叔磨刀,最低消費200元,鋼質越好,即越堅硬的越貴,但一年前已暫停接單,「剩係美容院嘅鉸剪都有幾百把等緊,做唔切呀」。華叔堅守不准打尖原則,即使外國遊客、刀廠高層,甚或出高價亦無情講,統統要排隊,只要於其店中購買的,即使只需數十元,亦會即場磨,「唔等得都冇計,做人要有原則,你明唔明?」
店子身處龍蛇混雜的廟街,多年前,曾有古惑仔帶一批牛肉刀要求華叔磨利,光顧數次後,華叔難抵心理負擔,拒絕再做其生意,「個心唔舒服呀,好似做咗陰騭事」。
華叔除了不磨殺人刀之外,另外亦有一些刀是他不肯磨的,例如街市肉檔、魚檔的刀不磨,「唔值得磨,咁大把磨完我嚿石仲要得嘅?」鋼質不好的不磨,華叔豪言,經他開鋒的刀,切橙不見汁,旁人評他牙擦,「我係寸」。
自言沒有讀過書的華叔,店內的產品介紹卡,卻是出自他手筆,原本嘻皮笑臉的老人家,即時一本正經的說︰「我鍾意學習,知識令我唔孤獨。」面對外國遊客,華叔亦毫不失禮,「Good. This one good!」貼心的孫女為他製作一張中英對照表,方便與外國人溝通,華叔再以簡單英語,配合肢體語言,做生意無難度。
「幾多歲都會做,退休好快死!」
現時已四代同堂,曾孫女亦已一歲多,華叔卻從不言休,「我幾多歲都會做,退休好快死!」但營業時間已由十多年前的10小時,縮短至如今的7小時,華叔承認,現時已唔憂做,「夠交租就得」。與業主相識數十年,租金僅萬多元,較同區便宜。
年事漸高,華叔於40多年前曾有一名徒弟,但已沒有聯絡,「都唔知佢成唔成功」,近年亦曾先後有多名年輕人到來拜師,連拜師帖亦奉上,但學藝只有兩小時便離開,「佢覺得付出嘅時間同收入唔成正比」。華叔認為,磨刀需要大量體力,不適合女性,但如果有女性來拜師,他亦會用心教導。後繼無人,華叔表示無奈,只能於有生之年,繼續磨刀霍霍,砥礪鋒芒。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