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魑魅魍魎:虛擬銀行發牌 外資大行贏在起跑線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17日 08:20
2018年06月17日 08:20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
2018年香港財金界焦點,肯定是虛擬銀行發牌,勢掀起新舊經濟Fintech大鬥法,要笑到最後,品牌形象、營運能力、技術能力決一不可,正所謂差之毫釐,繆之千里,最能夠讓用戶安心的,或許既非本地薑,更非強國幫;真正實力派,外資也。如果你是香港人,原因不證自明。
本欄一個月前以〈虛擬銀行牌有價本地薑強國幫搶灘〉為題,提到有意搶牌的主要有兩大陣營:強國幫及本地薑,但直至後來讀到《蘋果》報道渣打銀行率先拍板申請虛擬銀行牌照,才察覺忽略了屹立香港多年的外資大行,才是今次遊戲的最強玩家。
綜合傳聞和報道,各色各樣的競投者都有,傳統銀行有渣打、中銀香港,本地薑有WeLab、TNG,強國幫有騰訊、螞蟻金服。雖然每間公司也有自己優勢,但講到錢,最終成功與否,還取決於「信心」兩個字。
所謂「信心」,最重要當然是穩定性、財力、心態。傳統實體銀行夠穩定,動輒擁有過百年歷史,放錢入去一世都無問題;財政又穩健,資本雄厚足以結合Fintech元素行先一步;心態方面,銀行界叻人多,向來與時並進,擁抱變化,近年推網上理財也算得心應手。相反不少創科公司做兩做就玩完,經常出現資金鏈斷裂、股東紛爭、創辦人們不歡而散等問題,難叫人安心。
而談到品牌形象,兩間發鈔行深入民心,靠馬拉松、紀念鈔贏幾條街,屆時拿到牌照,就算另設虛擬銀行品牌戰線,用戶也自然安心存款。相反,要香港人取信「新銀行」,尤其是中資公司,香港人確實要衝破心理關口。
營運能力方面,近年歐美加強對銀行的監管,外資大行備受嚴謹監管(尤其在過去10年),控制資本充足率、壞賬比率得宜,令外資銀行的合規標準及資產質量大幅提升,資金投放於外資銀行更可靠。
事實上,近年外國有不少初創企業進軍虛擬銀行,例如擁有正式銀行牌照的英國流動銀行Monzo,也容許客戶在手機上開戶,毋須到實體銀行分店,處理繁複的開戶手續。這個價值3億元的牌照,長遠相信能減低營運成本(如人手和租金),或有利推出定價較大眾化的產品。
至於用戶體驗,有人會覺得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技勝一籌,但稍為接觸過大陸App或網站的用戶,也應該知道內地App設計尤其繁複,產品邏輯往往不是站在顧客的角度設計產品、制訂規則。一般而言,大陸App給予用戶很多操作的空間,不符合追求快靚正的香港用戶。換句話說,互聯網公司所謂的優勢,未必能做得比傳統銀行貼心。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的基因,就是「榨乾」用戶私隱,去賺錢。facebook、Google如是,遑論背靠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會如何「處理」用戶數據。互聯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數據存量、創新能力;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卻是風險管理、服務質素。問心,你會信邊一個?
外國的虛擬銀行,平均開戶時間是6分鐘,就算未來香港有虛擬銀行可以做到6秒開戶,又是否有意思?一句到尾,這是一個信心問題。不信任,自然不幫襯。就算虛擬銀行有一系列優惠着數,存戶最終也不會存得多錢,注定踏上這無盡旅途。
十一少
http://fb.com/11mister
十一少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