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解剖學者X攝影師 鏡頭探索身體宇宙遊走盆骨高山俯瞰腹前壁河流長青網文章

2018年06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6月16日 08:01
2018年06月16日 08:01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非常人物】
【蘋果日報】人體內原來收藏了一個宇宙,有高山,有河流,有湖水,也有天空。理性的解剖學者陳立基從醫學專業中抽身,邀請攝影師陳的將解剖室內一件件人體標本,用藝術性相片呈現讀者眼前。看着相中那座高山那些河水,很難辨識為身體何處,陳立基指,這正是攝影集《探》(The Trek)的目的,希望大眾探索遊歷,從一個全新角度去認識身體,更希望讀者能更進一步,反思生命的價值及性質。
記者︰嚴敏慧
「未入醫學院前已經對解剖好有興趣,人體解剖好漂亮,好多嘢好巧妙放喺各個空間,又各有各功能……」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陳立基愛解剖愛到在大學教解剖,「但係當同其他人傾偈,講到解剖,(佢哋)又會有核突、肉酸感覺」,他決心將人體內漂亮的結構,用有美感的方法去表達,希望大家能感覺那份漂亮。
陳立基指,構思做這本攝影集已有數年時間,最後更落手落腳自己用手機,影了十多張「Close up」標本靚相「Sample」,用作與攝影師陳的溝通,但到近日拿着最終成品──攝影集《探》,從相片呈現至攝影集的編排,均遠超乎他原本想像,令他愛不釋手。
看《探》這本書,需要一點想像力。如封面那張相,遠看像一個森林,森林後有湖水有天空,但陳立基指,這其實是腹前壁內面標本,「從來無諗過轉90度,會見到另一番景象,明明見過個標本好多次,但從來無見過咁嘅樣,好靚」。這要歸功於攝影師陳的,在他的鏡頭下,標本變成宇宙萬物,盆骨變成一座大山,大網膜即小腸前的一塊薄膜,變成高空俯瞰的河流大地,有「時間之骨」稱號的顳骨則變成飛船,腹前壁內面標本,變成一個森林、河流及天空。
盼大眾認識身體珍惜生命
傳統解剖書內,每件骨頭每個內臟,都只能從正面、側面或某幾個特定角度去看,「解剖學係講人體結構關係,所以一個人嘅標準姿勢,永遠係人企直,雙手放身側,手指公放手掌上,手掌心向前(上)」,陳立基做這本攝影集要放低傳統包袱,「影相過程中要將對人體嘅認識放低,教咗幾十年書,要放低嘅包袱好大」,但從新角度去看,雖然偏離,卻表達到人體結構另一個有美感的角度。
攝影集中36張標本相片全為黑白,陳的解釋,除了因為標本本身染上其他顏色方便教學使用,用黑白相能避免讀者欣賞時產生誤會,加上各件標本背後有不同歷史,有時間性,用黑白呈現比較恰當。他又透露,去年收到拍攝邀請後曾猶豫,但在考慮期間,發生一日內數名學生自殺事件,「好唔開心,咁年輕、為乜呢?」,想大眾更愛惜身體決定參與拍攝;他希望一些對自己身體認識不足,或不想認識自己的人看此書,希望從不同角度去看,會有不同想法,更了解身體,更尊重生命。
「每個人都值得睇吓呢本書,看看身體另一個小宇宙究竟係點樣嘅」,陳立基說,除了希望大眾從《探》這本書重新認識人體美麗,更希望醫學生也看一看此書,「從一個藝術角度去欣賞人體,醫學從來都係科學同藝術嘅結合,唔應純粹用科學角度去睇一個病人」。他認為,醫學不應失去人性,醫學教育亦要有人文培養,相信醫學生看此書會也有得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