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官方推動的土地大辯論正就多個土地選項諮詢公眾意見,但民間團體質疑政府假諮詢,只為製造民意。民間土地資源小組及本土研究社昨舉行對談活動,本土研究社成員林芷筠批評政府向公眾發佈的資訊不足,如發展商農地儲備、臨時政府撥地、棕地分佈等都沒詳盡資料,難以令市民對選項有全面考慮。
林芷筠又斥政府一方面不公開發展商農地的分佈,另一方面又表示農地偏遠,難以使用收回土地條例發展,只能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質疑官方的論述難以服眾。
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認為,社會需要有新觀點,思考政府及發展商以外的發展模式,如靠業主自發提供單位,以光房模式發展等。對於收回土地條例,余偉業認同要收回發展商農地發展並非不可能,但要研究發展時公私營單位的比例,公屋比例過高或引致社區問題。
指公私合營難惠及市民
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成員鄧永成認為大辯論只為政府製造民意,土地問題非供應不足,而是不合理分配,又認為公私合營受益的是發展商,不能惠及市民。以利東街重建為例,指居民推動社區發展令土地價值上升,但增值後的土地落入發展商手上,無法共享成果。
■記者麥卓溢
林芷筠又斥政府一方面不公開發展商農地的分佈,另一方面又表示農地偏遠,難以使用收回土地條例發展,只能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質疑官方的論述難以服眾。
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認為,社會需要有新觀點,思考政府及發展商以外的發展模式,如靠業主自發提供單位,以光房模式發展等。對於收回土地條例,余偉業認同要收回發展商農地發展並非不可能,但要研究發展時公私營單位的比例,公屋比例過高或引致社區問題。
指公私合營難惠及市民
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成員鄧永成認為大辯論只為政府製造民意,土地問題非供應不足,而是不合理分配,又認為公私合營受益的是發展商,不能惠及市民。以利東街重建為例,指居民推動社區發展令土地價值上升,但增值後的土地落入發展商手上,無法共享成果。
■記者麥卓溢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