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品味蘋果:普普藝術之王愛挑機Jeff Koons想做就去做長青網文章

2018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8年05月06日 06:35
2018年05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蘋果日報】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說過:「媚俗是對屎的絕對否定。」他所說的德國式「媚俗」(Kitsch)當然有一套獨特的含意,但我總是會聯想到莊子的《道在屎溺》。而每每當我朝早在屎溺中尋道時,不時又會想到杜尚與Jeff Koons。
這點,我終於有機會當面跟這位「當代普普藝術(Pop Art)之王」告白,換來他咭咭地笑。
杜尚將尿兜搬入美術館,冒犯藝術的作狀;Jeff從古典大師作品到周遭最陀地的事物找靈感:充氣塑料玩具、吸塵器、瓷器小飾品,統統不被外界視為藝術品的,他都不一樣的看待。Jeff玩轉所謂經濟邏輯,將最便宜普通之物,轉化為身價不菲的藝術品,成為他輝煌的營銷策略。他是繼Andy Warhol以後,不斷刷新拍賣紀錄的普普藝術家,示範何謂「沒有最貴,只有更貴」。2013年他標誌性的一隻橙色的「氣球狗」在紐約拍賣,連佣拍出4.55億港元,震撼藝壇。
「我許多作品和呼吸有關係,這是使用充氣產品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們生存就像充氣。」Jeff迷戀任性的達利、聽Patti Smith搖滾教母的反叛歌曲,與樂隊Talking Heads的David Byrne是好友,吸收潛移默化的顛覆性,他也向頂級收藏家挑機,扭轉人類對欣賞藝術的看法。「我熱愛精神病醫生和治療師,我的工作是真正的基本哲學,連結人與環境的一種狀態,我想要有一個終極的存在狀態。」
著名氣球系列 將童年記憶持久化
難得光臨石屎森林,本來想帶Jeff篤魚蛋或吃香港道地的「嗱喳麵」,他應該會喜歡,但基於這藝壇明星的緊密行程,專訪最後選址在香港大學進行。
另一天,他來到Art Basel現場,站在逾米高的新作雕塑《藍鳥花盆》(Bluebird Planter)之前。西裝畢挺的Jeff頓時返老還童,彎下身子,做出一個飛翔的動作。旁邊認得這位藝壇明星的觀眾忽然一人一機替他拍照,他笑得更開懷。
Jeff想人人開懷甚至開竅,通過他的作品。
Jeff Koons最著名的出品肯定是「氣球」(Balloon)系列,他以金屬製作、色彩斑斕的雕塑,外形在模仿動物氣球,將短暫的童年記憶變為一種持久的形式。
2013年,Jeff創作了「Gazing Ball Paintings」(直譯為凝視球畫作)」,他把深藍色金屬反光球放進複製的世界名作之中,例如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達文西的《蒙娜麗莎》、Thèodore Gèricault的《梅杜薩之筏》等。每幅畫中央都放了一個大型藍色金屬球,觀眾從反光球中會看到自己和周遭的倒影。「我想把『俗世』融入『古典』;『現實』與『藝術』交融,讓大眾能參與在創作之中,思考……」他說。
說回他的藍鳥系列,每一個小念頭Jeff都不忘滲入宏大的觀念,這是他作品的附加價。「《藍鳥花盆》來自我的古代系列(Antiquity series),它是我用不銹鋼製作的第一批雕塑作品之一,不銹鋼上弄成了漸變色。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漸變我呈現了一種形而上學(metaphysical)的表達方法。漸變象徵時間,日出、日落時天空不就是漸變嗎?所以每當你看到漸變時,其實它引用時間概念。」
時間,是第四維度。一直是宗教、哲學、科學和藝術最愛研究主題,由奧古斯丁到王家衛。「如果你讀神話和舊小說的話,時間就是變化,將任何事變形。」Jeff不忘補充。
那我們又回一回帶,看時間如何對待Jeff Koons,看他是否贏在起跑線甚至贏在射精前。
Jeff生於美國中產家庭,三歲就畫畫,自小便看藝術與歷史的書,入了Maryland Institute College of Art是他的啟蒙時期。「我開始了解藝術的力量以及藝術與人類學科的關係。老師意識到我可以從哲學、心理學中找到控制自己感受和情緒的方法,我一直想通過與藝術互動來產生強烈的感覺,在經典中引發激烈情感。」
看過一些資料,說Jeff八歲的時候,已開始自製大師畫作的複製品,在他父親的古董店裏簽了Jeff Koons的名字出售。這神童傳聞,我直接就問了當事人。
Jeff托托腮,像要在腦裏提取一些歷史碎片,組織一下。「我確實為我的父親製作了一些繪畫作品,這些繪畫都是複製品,如今我還是喜歡引用大師作品,可能真的與這段歷史有關。」
紐約拜訪偶像 「達利的鬚子是真的」
父母對他的影響,不在於怪獸地訓練他懂十八般武藝或特異功能,而是鼓勵他「想做就去做」,包括義無反顧去追星,超現實主義天才──藝術家達利(Dali)。
Jeff興奮地回憶:「母親知道我喜歡達利,她告訴我知道他每年都在紐約待半年,並住在St. Regis酒店,她說她查到達利現在就住在那裏。我打電話到酒店,要求找Salvador Dali先生,他們幫我轉駁電話。我告訴他我是來自賓夕凡尼亞的年輕藝術家,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很想跟他見面。」
如此情節,對哪個年輕人而言,都像做夢般虛幻。Jeff挺直身子,繼續談他的幻海奇緣。
「他說如果你能在這個周末來到紐約,我可以在星期五的中午十二時在St. Regis的大堂見你,我不可置信地告訴他我會在那裏。到了那天,我看到一個戴着鑽石大水牛領帶標記,銀色水貂披風的人,他的鬍子是真的!他像是要往拍甚麼官方照片似的,但他的女兒說,達利總是讓你覺得,他會抓住每一個機會,讓你感到他為你穿上的都有理由,他會用如此特別的方式介紹自己。」
當年達利被超現實主義創始人Andrè Breton拒諸門外,不承認達利屬於超現實主義,達利卻睬你有味,還堅稱自己是超現實主義天才的神聖角色,更將超現實主義由偏鋒推向主流。
「這是我真正喜歡他,和這種矛盾。最後Breton不得不正視達利這個人,他是200%捍衞自己的理念。」長了知識,Jeff Koons一直也如達利率性,更懂得抓緊機會,表現自己,甚至表演自己。
Jeff認為,共同歷史是重要的,每個人都應該不時審視歷史,那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為了解釋這一點,他提到一件藝術生涯中其中一次最過癮和滿足的經歷。
「我在製作充氣兔子、充氣花,用反射充氣的塑料所以材質強烈,這些作品都是我用上擬人化概念,我創作時總試圖避開關於我自己的主觀歷史,選取更客觀的觀點。所以對任何觀眾或我自己而言,意義都是一樣的。就像將自己私密而激烈的性經歷,普及到與大眾感覺相連,這種創作經歷,我很喜歡。」
樂做新創作 讓作品傳達潛藏訊息
我向63歲的他亦步亦趨,想了解人到耳順之年,他個人的生活體驗、想法和創作概念有甚麼改變?歲月神偷有沒有偷走他甚麼?
「哈哈,我真的不能告訴你,我唯一能說的就是,我總是只知道做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及專注於做某種原因,涉及我的事情。我認為,隨着年齡的增長,你會對周圍的社區更有惻隱之心,或者我稱為是一種責任感吧。我從我的藝術中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和需求,這是一種超越,我便想跟其他人分享,就會令我感到自己的工作變得更強大。」
「是作品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意思嗎?」我怕誤解了藝術家的意思。
「作品會努力向觀眾傳達自己的訊息,這並不是說那個稀薄、卑微的物體突然間會變高變上等。藝術是關於內在潛力(The art is in that it's about their potential),作品真的會很努力地向觀眾傳達某種潛藏訊息。」Jeff正色道。
最無遠弗屆的網絡都會有失聯時,因Jeff Koons之名,就沒有做不成的作品、物化不到的概念嗎?
「總有我想做而從來沒有做成的作品,但若然有足夠的創作理據和動機,我都一定會做。如果我還沒有做,就等於該作品的動機、慾念未夠強未夠重要。意念無限,但人的資源和時間有限,所以你務必保持高效率才行。這就是為甚麼我每做一件作品時都深思熟慮,因為我一旦承諾要做,我絕不會浪費能量。」
這藝壇巨人在未來,又有何終極的計劃與發展藍圖?
「我的工作多年來一直在改變,我很樂意去做新作品,唯一宗旨是遵循自家想法、遵循我的興趣。」
Jeff Koons顯然是成功的藝術家甚至品牌,有人認為他是先鋒,在當代藝術史上有重要的價值;但亦有人認為他媚俗、譁眾取寵,強項是自我推銷。包括1990年,他以曾作色情片女星的妻子Ilona Staller(現已離婚)為藍本創作「天堂製造」(Made in Heaven)系列,公然展示與妻子以不同角度的做愛畫面,掀起話題,他叫大家接受自己的歷史,放膽回應自己身體的慾望。作品面世廿年時,他還做了個紀念展。對此,他回應時一貫的率性。
「我會思考別人所說的話,但是我還是會繼續講和做我想做的事情。思考一兩天、通過某種方式作保護姿勢,但一個人還是應該繼續自己視野,務求不受阻擋。」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藝術家大概就要有這種排他的本性,它是你抵擋世界的矛和盾。
「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成為更好的藝術家,創造有助於改變人們生活的東西,讓他們開放,讓很多人開啟自己的生活體驗。作為一名藝術家,如果你能做出讓人感覺有信心打開的東西,那你就知道了(自己成功與否)。」
撰文:鄭天儀
攝影:余日一@The Culturist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