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蘋果日報】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對記者說,倘使現在他能活得寧靜,那都是暴風雨後的寧靜。
經歷過這麼多,能看到的是那麼少,他感覺的生命,又怎會如常人一樣?
陳光誠為弱勢社群維權反被判監四年多,2010年9月出獄後,軟禁在山東東師古村的家超過兩年,其間受到虐待,2012年4月下旬決定逃亡。在滿佈監控的村內,他翻過八道牆,19個小時內跌倒了幾百次,即使一條腿傷了,仍然奔逃約六天。因為好心人、受過他維權恩惠的村民以及家人的襄助,最後由志願者、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創始人郭玉閃和他朋友丁丁,分別開車接應,周旋於謍救他的美國使館人員的車子,以及四輛中共監控追捕的車子,三方七車追逐,陳光誠成功登上使館車,然後直達美國駐京大使館。
陳光誠對記者說,是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莉下令讓他進入大使館受庇護,至今他仍然感激希拉莉。
那一次逃亡,他在家裏跟妻子計劃及熟習路線,準備了一年多;今後,跟中國政權博弈,還可能是一生的。進入美國大使館,安全抵壘,不代表往後無憂。按他在回憶錄《盲眼律師》(The Barefoot Lawyer)記述,2012年4月27日,他在使館裏得知,當時奧巴馬政府決定不能讓他的事件影響中美關係,這消息,逆轉了他對自己及家人安全的信心。
往後的發展,若陳光誠不離開美國大使館,中國將控告他叛國,即使能到美國,也只能一人前往,不能跟妻子兒女重聚。決定動身離開大使館前,沉重的壓力,感覺無助不被了解,令他失望得對着沒發一言的前大使駱家輝哭起來。後來他答應到北京朝陽醫院就醫,並與妻子兒女會合,但仍感覺安全沒有得到美國方面百分百保障。
希拉莉助到美國生活
陳光誠事件,中美兩國外交角力,如履薄冰,在明在暗,都不可能全面說清楚。「我在使館時,確實是不想來美國,想繼續留在中國,但當我知道我們的安全沒有保障,特別是威脅要把妻子家人送回山東的時候,我決定脫離中國的魔爪。」陳光誠早前以電話音效訊息,撇脫地回應當年赴美的細節及想法。
到底他當年能到美國去是誰作出決定性幫忙?奧巴馬與希拉莉的角色怎樣?他這樣回答記者:「恰好我(5月)3號在美國民間機構推動美國國會與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的聽證會,能夠以電話跟克里斯.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等交流,這個消息就在整個美國炸開了,美國民眾反應非常強烈,在大選之年可想而知這意味着啥?所以接下來正好希拉莉來了跟中共談判,像我原來跟你說的,本來商量好,先離開使館,在中國待兩年之後去美國這樣一個過程就提前了。如希拉莉所說的,當年的細節還會複雜得多,最後事情就這樣。我當然覺得這件事是希拉莉在幫忙,奧巴馬不起壞作用就很好。」按他書裏寫,當年5月4日,中國外交部宣佈陳光誠能「依法通過正常途徑辦理有關出國手續」。
先有陳光誠的自決,再有希拉莉的幫忙,促成了陳光誠2012年5月19日迅速離開北京,以訪問學者身份到美國紐約大學學習。2014年,他再轉到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天主教大學(CUA)當訪問學者。
電影一樣的男主角,一家四口至今在美國生活六年了,兒女最初在美國學習,他看成是從負數開始的起點。十四歲兒子克睿想做工程師,十二歲女兒克斯希望將來當大法官。夢想遙遠,生活貼地,風風雨雨,是是非非,陳光誠還是一部國際級奇情勵志小說?
記者在美國找陳光誠訪問,不像余杰容易,但也不難。首先,他很想知道記者提問內容,然後,他堅持要求把記者訪問過程都錄影下來。在陌生的國度,看不見的人,跟看得見的人,一樣會疑慮。
今年一月二十四日,攝影師驅車載記者從下榻的維珍尼亞州到華盛頓邊陲地區,陳光誠說他的辦公室在那裏。對於那是個怎樣的地區,記者沒有概念。當車子慢慢駛上山坡斜路,開始看見有青年男女在公路旁跑步,很有生氣。那裏是一個校區,一百三十多年前,羅馬的教宗利奧十三世批准下,CUA正式創校,初設研究所與研究中心,1904年開始提供本科教育。這個校區,有小羅馬之稱。
到達CUA校舍,幾所教堂建築,讓人感覺安寧。所有大樹都脫掉葉子了,不管是櫻花樹還是甚麼樹,在這個時刻,都像一群公平、無分彼此的使者。
在McMahon Hall走下地庫一樓,終於跟盲人律師陳光誠見面。他身旁一位五官精緻的美國女士,操流利普通話,能聽能寫,名字叫Danica Mills。從他逃亡來到美國,在紐約大學落腳以來,Danica一直替他繙譯,包括他出版《盲眼律師》(The Barefoot Lawyer),英文版起初由當時香港《南華早報》外籍記者Paul Mooney撰寫,後來身體不好,轉由Danica協助完成。英文本2015年出版,編輯是John Starling,後來再按陳光誠口述原文,出版中文本。
書裏的內容,再精采都成上半生了,那之所以如戲,都是因為人。性格決定命運,陳光誠盲眼,但他對身邊事物,如同看見。見他之前,記者WhatsApp陳光誠,他每次收到訊息後,會寫「我看到了」。那一種超越的感覺,特別深刻。
「我為甚麼不能這麼說呢?」陳光誠在接受訪問時,面對面跟記者講。
「嗯,因為,你好像是看不到的。」有時候,答案是不重要的,人的心態和感受才重要。
「例如說,我終於看到中共內心的黑暗。那你真能看到內心的黑暗嗎?」說話要看意義多於看字面,這是跟陳光誠溝通的重要部份。要用心,眼前的人,不再是大群記者簇擁的焦點,也不是鏡頭前說話銳利有力的維權律師,他是個扶着記者前臂在校區戶外走動拍攝的受訪者。
陳光誠因為幫過人,所以受苦受壓迫。也有很多人因為幫過他,受苦受壓迫,他的親人及郭玉閃等朋友,就曾被拘留。受苦,要知道意義,否則,人會迷茫不知身在何處,那管百年天主教大學是多麼的寧靜。
陳光誠介紹這裏的教堂,是美國最大的教堂。環境及心境,成為人的層次。從環境看陳光誠的心境,他好像還是有一點格格不入。
「我覺得這裏的環境很好,心裏很平靜,這裏的生活怎麼樣?」記者問陳光誠。
「我所說的平靜就是說在這個環境中,這種安全感已經和原來不一樣了。你不會覺得有甚麼太大的危機,可以把精力放在想做的事情上,至於想做的事情會不會讓你憤怒,會不會讓你義憤填膺,或者會讓你引起更多的思考,那是另外一個事情,那種事,屬於感情上的波動,那跟居住在這裏的平靜,不是同一概念。」他還加上補充。
盼結束共產專制肆虐
「當你看到邪惡政權橫行於鄉里,隨意魚肉百姓的時候,我想這個時候,環境的寧靜,不能讓你平靜下來,這種情況就會很自然的憤然而起。」
他來美國一年以後,紐約大學請他一年約滿後離開,他看大學是受到中共的壓力,除了紐約大學在上海開分校,來自中國對紐約大學的捐獻,也是很重要的壓力來源。後來2013年美國天主教大學給他新合約,至2014年他開始到這裏當訪問學者,有關待遇條件,他都不想公開,「總言之我可以應付生活。」
他現於馬利蘭州居住,每星期由妻子駕車半小時送他來這辦公室最多三次,主要就社交媒體評論作互動回應。「我一直以來也做社交媒體,每個星期一至兩次用視頻直播跟網友談中國發生的事情,用我個人的經歷或經驗來討論對事情的看法,大家分享交流。」這可以令他跟中國人權捍衞者、律師保持交流及互動。他說美國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The 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的實施,美國能夠很好地運用一個全球問責法,對侵犯人權的獨裁國家及相關官員進行實質懲罰。
有時候,校區會傳來一陣陣教堂鐘聲,但是,陳光誠心裏所想的,還是另一個國度。他感受中國的文化道德、人倫,已破壞得非常慘重。「我現在追求的,一直非常明確,那就是結束共產專制的肆虐,讓中國真正走向文明。結束這種野蠻的叢林狀態,讓大家可以很自然的,沒有恐懼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權,猶如選擇人生味道,酸甜苦辣,各有所愛,在自由與限制選項上,如果有人甘於接受加辣,還是要尊重的,但倒轉過來,也要尊重反對的人。
他在書裏寫過,當初為了自由,也為了生命,他決心逃走。最終來到美國以後,他也曾經遇到過恐嚇。
「港司法幾近被內地掌控」
「看香港書商(銅鑼灣事件)的情況,你覺得你真的是絕對安全嗎?」記者問。
「首先呢?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我在出訪(2015年出訪歐洲)後回到家裏,共產黨派人把老鼠藥放在我廚房裏,放到麵粉袋旁邊來威脅我。但這畢竟是美國,對吧?你知道當年台灣有個江南案件,對吧?我想共產黨,尤其是現在,如果試圖在美國做點甚麼事的話,我想他們會付出代價。而且,現在美國政府也清楚表明,如果我們有任何共產黨的威脅,馬上報告,他們絕對會採取措施。所以我覺得,絕對安全從來就是沒有的。」他說當時已通知美國當局,對方作出了積極跟進。
「是有人進你的屋子?」記者問。
「對啊。偷偷的進到我們家裏,把老鼠藥放到我們的廚房裏,麵粉旁邊。」
「這是一個警告?」
「對,我覺得共產黨在嚇唬我。」
「其實他是讓你知道的?」
「讓我閉嘴吧。我出去歐洲,到哪裏都是批評共產黨破壞人權,這些事情嘛。」
「那孩子怕不怕?」
「孩子當然也挺擔心的。」
「往後會不會吃東西的時候也害怕?」
「當然謹慎為佳了,葚麼時候都要多加小心,但是呢,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就不做事了。這樣的話,共產黨覺得這個辦法很好使,以後就會經常用這個辦法,是吧?所以說,這個安全就是相對的啦,共產黨不能像在中國那樣隨便到家裏抓人、關押人,但是這些黑社會手段、土匪手段,你沒有辦法保障他不會用,尤其是在他馬上就要滅亡的時候。」今天在美國,每當陳光誠說起中共政權,仍然難掩怒氣。
「那你的感覺是怎麼樣?你說監控從來沒有放鬆,即便住在這裏也是一樣嗎?」
「沒有問題啊,反正你不能堵住我的嘴,不能像在中國一樣把我軟禁起來,讓我沒法說話,切斷我電話,對不對?你看着好啊,別說你看着我,就是你共產黨任何官員坐我隔壁,我都照說不誤。」他接續再說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記者到華盛頓大使館去,大使館問記者最近跟陳光誠有沒有聯繫,記者說聯繫不多,但記者當然關注他們的事情啊。大使館說,『我們知道你們一直有聯繫。』然後拿出來一打A4紙,打印下來的,他說:『你看看,兩個星期前,你還轉了他的一個「推」,都打印下來在這。』這一系列的事情就說明了中共對我一舉一動都是在盯着。盯着歸盯着,他不能影響我做甚麼。」
「但是你不怕?」
「你不要太當回事,你就當他不存在。該怎麼做怎麼做,他真正,就像我上次在聖母大學演講,他們派人去搗亂的時候,那你就直接面對,不用在乎。」
「那你的太太她怕不怕呢?」
「當然,家人當然有更多擔心。」
因為看不見,也令陳光誠習慣生活要看得很遠,每一個計劃,因為有前面的經歷,他學懂設想下一步準備。問起他對香港的印象,跟香港未見一面,他看到的,是遠還近。
「我對香港的印象,今不如昔。香港離徹底淪落就差一步了,香港的司法我們看到了,黃之鋒從前被關押,香港司法已經差不多被共產黨完全掌控,他只需花一些時間,就會比較容易讓警察去抓人,比較容易去定罪了。香港當年的自由,現在已經失去了大半。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可能跟深圳也差不了太多。」
籲港人抗爭 別無他選
他認為香港人只有抗爭,沒有別的選擇。「和中國大陸覺醒的公民、維權人士、維權律師一起抗爭,是唯一出路,把共產黨送走,把共產黨掃進歷史。我以前訪問台灣時候就說過,香港如果不用香港的自由來影響大陸,中共專制政權就會影響香港。這個一點都沒有懷疑,沒有擦邊球好打。你不要想着僥倖,有甚麼其他可能,都沒有。就像狼要吃人一樣,你跑他會吃你,你不跑他也會吃你,你唯一想法就是反擊。你不要想:我到底是跑好呢?還是待在這好呢?看起來,我待在這,好像牠還沒有急於要過來咬我,我一跑,牠是不是更要咬我?不要那樣想,你就是要想辦法回擊,不回擊就會淪陷,會被中共變成一個村子。」
他說很早以前,仔細把共產黨對待香港和對待中國的一些地方做對比,驚奇發現,中共現在對待香港的辦法跟對待中國大陸農村選舉,是一樣的辦法。若香港人還覺得中共會守法,他認為這是太天真了。
「共產黨現在把管理中國農村村民選舉的那一套,放在香港去,幾乎都是照搬的,你回去做一下對比。名單他要控制,選誰不選誰,在中國也是可以這樣啊,先把名單印到選票上,我印上在裏邊,你選他吧,究竟是誰,大家都不知道,所以這一套是差不多。」
他說寫過一篇文章談這個事情,認為共產黨就是把香港當成一個村來看。香港的中聯辦實際上就是中共香港黨委,香港所謂的特首,已經和中國村長差不多水平,「比如說縣裏有縣長,有縣務書記,因為你老老實實聽書記的,省長省委書記,市長、市委書記,一樣的關係啊。」他認為如果沒有本質的改變,他覺得香港真的危險。「如果香港短時間內,這種反擊的力量不夠強大,或者說,民間和中國國內民間的維權運動不能緊密結合起來,就不能達到一個釜底抽薪的作用。釜底抽薪非常重要,香港人現在就是讓中共自顧不暇。你不要非得表面講理,在一個野蠻的叢林社會狀態下,你是沒有辦法按照文明社會的標準來行事的。」
文明社會的法理與野蠻狀態下,都講利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他說自己試過跟共產黨講了很多年的道理,家裏擺放那麼多的法律文書、書籍,最終被他用幾個袋裝起拿走,「你說你去跟他講道理,你去跟他講法律?」
盲人維權律師,曾經想用法律跟內地政權對簿。他的處境,他幫助的人、幫助他的人,從來都不容易。書裏記錄,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六年前是這樣勸他離開大使館的:「在我們的艱辛談判裏,我們可以感覺坐在桌子對面的一些人敬重你。因此,中國需要你,我們擔負不起把你邊緣化或讓人把你遺忘,你必須離開,你必須鬥爭。你的生命不是要在安靜的世界裏過活,你需要走出去鬥爭。」
陳光誠意志力驚人,但思想有柔軟的一面。了解他的故事,應該了解包括他身邊的人,一幅大圖畫。他國內的三哥曾因他被囚禁監裏,現在腰身以下情況都很不好,獨自一人在家居住。美國女繙譯Danica在電郵中回覆記者提問,這樣概括陳光誠美國六年生活,「I don't think a day has gone by since he left China that he has not worked for human rights in China and worried about friends and colleagues there, and I know he would not stop his work, no matter where he was.」Danica看到的,正是那個從寧靜裏走出去鬥爭的陳光誠。
記者在充滿不公平、痛苦與危難的書頁裏看到陳光誠,在平靜平淡的天主教大學找到陳光誠。一個人願意做甚麼樣的事情,就會置身甚麼樣的境地。「我認為他來美國,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Danica這說法,不是總結,希望是陳光誠一個全新故事的開始。
特約記者:冼麗婷
攝影:曾漢棟
經歷過這麼多,能看到的是那麼少,他感覺的生命,又怎會如常人一樣?
陳光誠為弱勢社群維權反被判監四年多,2010年9月出獄後,軟禁在山東東師古村的家超過兩年,其間受到虐待,2012年4月下旬決定逃亡。在滿佈監控的村內,他翻過八道牆,19個小時內跌倒了幾百次,即使一條腿傷了,仍然奔逃約六天。因為好心人、受過他維權恩惠的村民以及家人的襄助,最後由志願者、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創始人郭玉閃和他朋友丁丁,分別開車接應,周旋於謍救他的美國使館人員的車子,以及四輛中共監控追捕的車子,三方七車追逐,陳光誠成功登上使館車,然後直達美國駐京大使館。
陳光誠對記者說,是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莉下令讓他進入大使館受庇護,至今他仍然感激希拉莉。
那一次逃亡,他在家裏跟妻子計劃及熟習路線,準備了一年多;今後,跟中國政權博弈,還可能是一生的。進入美國大使館,安全抵壘,不代表往後無憂。按他在回憶錄《盲眼律師》(The Barefoot Lawyer)記述,2012年4月27日,他在使館裏得知,當時奧巴馬政府決定不能讓他的事件影響中美關係,這消息,逆轉了他對自己及家人安全的信心。
往後的發展,若陳光誠不離開美國大使館,中國將控告他叛國,即使能到美國,也只能一人前往,不能跟妻子兒女重聚。決定動身離開大使館前,沉重的壓力,感覺無助不被了解,令他失望得對着沒發一言的前大使駱家輝哭起來。後來他答應到北京朝陽醫院就醫,並與妻子兒女會合,但仍感覺安全沒有得到美國方面百分百保障。
希拉莉助到美國生活
陳光誠事件,中美兩國外交角力,如履薄冰,在明在暗,都不可能全面說清楚。「我在使館時,確實是不想來美國,想繼續留在中國,但當我知道我們的安全沒有保障,特別是威脅要把妻子家人送回山東的時候,我決定脫離中國的魔爪。」陳光誠早前以電話音效訊息,撇脫地回應當年赴美的細節及想法。
到底他當年能到美國去是誰作出決定性幫忙?奧巴馬與希拉莉的角色怎樣?他這樣回答記者:「恰好我(5月)3號在美國民間機構推動美國國會與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的聽證會,能夠以電話跟克里斯.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等交流,這個消息就在整個美國炸開了,美國民眾反應非常強烈,在大選之年可想而知這意味着啥?所以接下來正好希拉莉來了跟中共談判,像我原來跟你說的,本來商量好,先離開使館,在中國待兩年之後去美國這樣一個過程就提前了。如希拉莉所說的,當年的細節還會複雜得多,最後事情就這樣。我當然覺得這件事是希拉莉在幫忙,奧巴馬不起壞作用就很好。」按他書裏寫,當年5月4日,中國外交部宣佈陳光誠能「依法通過正常途徑辦理有關出國手續」。
先有陳光誠的自決,再有希拉莉的幫忙,促成了陳光誠2012年5月19日迅速離開北京,以訪問學者身份到美國紐約大學學習。2014年,他再轉到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天主教大學(CUA)當訪問學者。
電影一樣的男主角,一家四口至今在美國生活六年了,兒女最初在美國學習,他看成是從負數開始的起點。十四歲兒子克睿想做工程師,十二歲女兒克斯希望將來當大法官。夢想遙遠,生活貼地,風風雨雨,是是非非,陳光誠還是一部國際級奇情勵志小說?
記者在美國找陳光誠訪問,不像余杰容易,但也不難。首先,他很想知道記者提問內容,然後,他堅持要求把記者訪問過程都錄影下來。在陌生的國度,看不見的人,跟看得見的人,一樣會疑慮。
今年一月二十四日,攝影師驅車載記者從下榻的維珍尼亞州到華盛頓邊陲地區,陳光誠說他的辦公室在那裏。對於那是個怎樣的地區,記者沒有概念。當車子慢慢駛上山坡斜路,開始看見有青年男女在公路旁跑步,很有生氣。那裏是一個校區,一百三十多年前,羅馬的教宗利奧十三世批准下,CUA正式創校,初設研究所與研究中心,1904年開始提供本科教育。這個校區,有小羅馬之稱。
到達CUA校舍,幾所教堂建築,讓人感覺安寧。所有大樹都脫掉葉子了,不管是櫻花樹還是甚麼樹,在這個時刻,都像一群公平、無分彼此的使者。
在McMahon Hall走下地庫一樓,終於跟盲人律師陳光誠見面。他身旁一位五官精緻的美國女士,操流利普通話,能聽能寫,名字叫Danica Mills。從他逃亡來到美國,在紐約大學落腳以來,Danica一直替他繙譯,包括他出版《盲眼律師》(The Barefoot Lawyer),英文版起初由當時香港《南華早報》外籍記者Paul Mooney撰寫,後來身體不好,轉由Danica協助完成。英文本2015年出版,編輯是John Starling,後來再按陳光誠口述原文,出版中文本。
書裏的內容,再精采都成上半生了,那之所以如戲,都是因為人。性格決定命運,陳光誠盲眼,但他對身邊事物,如同看見。見他之前,記者WhatsApp陳光誠,他每次收到訊息後,會寫「我看到了」。那一種超越的感覺,特別深刻。
「我為甚麼不能這麼說呢?」陳光誠在接受訪問時,面對面跟記者講。
「嗯,因為,你好像是看不到的。」有時候,答案是不重要的,人的心態和感受才重要。
「例如說,我終於看到中共內心的黑暗。那你真能看到內心的黑暗嗎?」說話要看意義多於看字面,這是跟陳光誠溝通的重要部份。要用心,眼前的人,不再是大群記者簇擁的焦點,也不是鏡頭前說話銳利有力的維權律師,他是個扶着記者前臂在校區戶外走動拍攝的受訪者。
陳光誠因為幫過人,所以受苦受壓迫。也有很多人因為幫過他,受苦受壓迫,他的親人及郭玉閃等朋友,就曾被拘留。受苦,要知道意義,否則,人會迷茫不知身在何處,那管百年天主教大學是多麼的寧靜。
陳光誠介紹這裏的教堂,是美國最大的教堂。環境及心境,成為人的層次。從環境看陳光誠的心境,他好像還是有一點格格不入。
「我覺得這裏的環境很好,心裏很平靜,這裏的生活怎麼樣?」記者問陳光誠。
「我所說的平靜就是說在這個環境中,這種安全感已經和原來不一樣了。你不會覺得有甚麼太大的危機,可以把精力放在想做的事情上,至於想做的事情會不會讓你憤怒,會不會讓你義憤填膺,或者會讓你引起更多的思考,那是另外一個事情,那種事,屬於感情上的波動,那跟居住在這裏的平靜,不是同一概念。」他還加上補充。
盼結束共產專制肆虐
「當你看到邪惡政權橫行於鄉里,隨意魚肉百姓的時候,我想這個時候,環境的寧靜,不能讓你平靜下來,這種情況就會很自然的憤然而起。」
他來美國一年以後,紐約大學請他一年約滿後離開,他看大學是受到中共的壓力,除了紐約大學在上海開分校,來自中國對紐約大學的捐獻,也是很重要的壓力來源。後來2013年美國天主教大學給他新合約,至2014年他開始到這裏當訪問學者,有關待遇條件,他都不想公開,「總言之我可以應付生活。」
他現於馬利蘭州居住,每星期由妻子駕車半小時送他來這辦公室最多三次,主要就社交媒體評論作互動回應。「我一直以來也做社交媒體,每個星期一至兩次用視頻直播跟網友談中國發生的事情,用我個人的經歷或經驗來討論對事情的看法,大家分享交流。」這可以令他跟中國人權捍衞者、律師保持交流及互動。他說美國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The Global Magnitsky Human Rights Accountability Act)的實施,美國能夠很好地運用一個全球問責法,對侵犯人權的獨裁國家及相關官員進行實質懲罰。
有時候,校區會傳來一陣陣教堂鐘聲,但是,陳光誠心裏所想的,還是另一個國度。他感受中國的文化道德、人倫,已破壞得非常慘重。「我現在追求的,一直非常明確,那就是結束共產專制的肆虐,讓中國真正走向文明。結束這種野蠻的叢林狀態,讓大家可以很自然的,沒有恐懼的,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權,猶如選擇人生味道,酸甜苦辣,各有所愛,在自由與限制選項上,如果有人甘於接受加辣,還是要尊重的,但倒轉過來,也要尊重反對的人。
他在書裏寫過,當初為了自由,也為了生命,他決心逃走。最終來到美國以後,他也曾經遇到過恐嚇。
「港司法幾近被內地掌控」
「看香港書商(銅鑼灣事件)的情況,你覺得你真的是絕對安全嗎?」記者問。
「首先呢?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我在出訪(2015年出訪歐洲)後回到家裏,共產黨派人把老鼠藥放在我廚房裏,放到麵粉袋旁邊來威脅我。但這畢竟是美國,對吧?你知道當年台灣有個江南案件,對吧?我想共產黨,尤其是現在,如果試圖在美國做點甚麼事的話,我想他們會付出代價。而且,現在美國政府也清楚表明,如果我們有任何共產黨的威脅,馬上報告,他們絕對會採取措施。所以我覺得,絕對安全從來就是沒有的。」他說當時已通知美國當局,對方作出了積極跟進。
「是有人進你的屋子?」記者問。
「對啊。偷偷的進到我們家裏,把老鼠藥放到我們的廚房裏,麵粉旁邊。」
「這是一個警告?」
「對,我覺得共產黨在嚇唬我。」
「其實他是讓你知道的?」
「讓我閉嘴吧。我出去歐洲,到哪裏都是批評共產黨破壞人權,這些事情嘛。」
「那孩子怕不怕?」
「孩子當然也挺擔心的。」
「往後會不會吃東西的時候也害怕?」
「當然謹慎為佳了,葚麼時候都要多加小心,但是呢,我們也不能因為這個就不做事了。這樣的話,共產黨覺得這個辦法很好使,以後就會經常用這個辦法,是吧?所以說,這個安全就是相對的啦,共產黨不能像在中國那樣隨便到家裏抓人、關押人,但是這些黑社會手段、土匪手段,你沒有辦法保障他不會用,尤其是在他馬上就要滅亡的時候。」今天在美國,每當陳光誠說起中共政權,仍然難掩怒氣。
「那你的感覺是怎麼樣?你說監控從來沒有放鬆,即便住在這裏也是一樣嗎?」
「沒有問題啊,反正你不能堵住我的嘴,不能像在中國一樣把我軟禁起來,讓我沒法說話,切斷我電話,對不對?你看着好啊,別說你看着我,就是你共產黨任何官員坐我隔壁,我都照說不誤。」他接續再說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記者到華盛頓大使館去,大使館問記者最近跟陳光誠有沒有聯繫,記者說聯繫不多,但記者當然關注他們的事情啊。大使館說,『我們知道你們一直有聯繫。』然後拿出來一打A4紙,打印下來的,他說:『你看看,兩個星期前,你還轉了他的一個「推」,都打印下來在這。』這一系列的事情就說明了中共對我一舉一動都是在盯着。盯着歸盯着,他不能影響我做甚麼。」
「但是你不怕?」
「你不要太當回事,你就當他不存在。該怎麼做怎麼做,他真正,就像我上次在聖母大學演講,他們派人去搗亂的時候,那你就直接面對,不用在乎。」
「那你的太太她怕不怕呢?」
「當然,家人當然有更多擔心。」
因為看不見,也令陳光誠習慣生活要看得很遠,每一個計劃,因為有前面的經歷,他學懂設想下一步準備。問起他對香港的印象,跟香港未見一面,他看到的,是遠還近。
「我對香港的印象,今不如昔。香港離徹底淪落就差一步了,香港的司法我們看到了,黃之鋒從前被關押,香港司法已經差不多被共產黨完全掌控,他只需花一些時間,就會比較容易讓警察去抓人,比較容易去定罪了。香港當年的自由,現在已經失去了大半。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可能跟深圳也差不了太多。」
籲港人抗爭 別無他選
他認為香港人只有抗爭,沒有別的選擇。「和中國大陸覺醒的公民、維權人士、維權律師一起抗爭,是唯一出路,把共產黨送走,把共產黨掃進歷史。我以前訪問台灣時候就說過,香港如果不用香港的自由來影響大陸,中共專制政權就會影響香港。這個一點都沒有懷疑,沒有擦邊球好打。你不要想着僥倖,有甚麼其他可能,都沒有。就像狼要吃人一樣,你跑他會吃你,你不跑他也會吃你,你唯一想法就是反擊。你不要想:我到底是跑好呢?還是待在這好呢?看起來,我待在這,好像牠還沒有急於要過來咬我,我一跑,牠是不是更要咬我?不要那樣想,你就是要想辦法回擊,不回擊就會淪陷,會被中共變成一個村子。」
他說很早以前,仔細把共產黨對待香港和對待中國的一些地方做對比,驚奇發現,中共現在對待香港的辦法跟對待中國大陸農村選舉,是一樣的辦法。若香港人還覺得中共會守法,他認為這是太天真了。
「共產黨現在把管理中國農村村民選舉的那一套,放在香港去,幾乎都是照搬的,你回去做一下對比。名單他要控制,選誰不選誰,在中國也是可以這樣啊,先把名單印到選票上,我印上在裏邊,你選他吧,究竟是誰,大家都不知道,所以這一套是差不多。」
他說寫過一篇文章談這個事情,認為共產黨就是把香港當成一個村來看。香港的中聯辦實際上就是中共香港黨委,香港所謂的特首,已經和中國村長差不多水平,「比如說縣裏有縣長,有縣務書記,因為你老老實實聽書記的,省長省委書記,市長、市委書記,一樣的關係啊。」他認為如果沒有本質的改變,他覺得香港真的危險。「如果香港短時間內,這種反擊的力量不夠強大,或者說,民間和中國國內民間的維權運動不能緊密結合起來,就不能達到一個釜底抽薪的作用。釜底抽薪非常重要,香港人現在就是讓中共自顧不暇。你不要非得表面講理,在一個野蠻的叢林社會狀態下,你是沒有辦法按照文明社會的標準來行事的。」
文明社會的法理與野蠻狀態下,都講利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他說自己試過跟共產黨講了很多年的道理,家裏擺放那麼多的法律文書、書籍,最終被他用幾個袋裝起拿走,「你說你去跟他講道理,你去跟他講法律?」
盲人維權律師,曾經想用法律跟內地政權對簿。他的處境,他幫助的人、幫助他的人,從來都不容易。書裏記錄,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六年前是這樣勸他離開大使館的:「在我們的艱辛談判裏,我們可以感覺坐在桌子對面的一些人敬重你。因此,中國需要你,我們擔負不起把你邊緣化或讓人把你遺忘,你必須離開,你必須鬥爭。你的生命不是要在安靜的世界裏過活,你需要走出去鬥爭。」
陳光誠意志力驚人,但思想有柔軟的一面。了解他的故事,應該了解包括他身邊的人,一幅大圖畫。他國內的三哥曾因他被囚禁監裏,現在腰身以下情況都很不好,獨自一人在家居住。美國女繙譯Danica在電郵中回覆記者提問,這樣概括陳光誠美國六年生活,「I don't think a day has gone by since he left China that he has not worked for human rights in China and worried about friends and colleagues there, and I know he would not stop his work, no matter where he was.」Danica看到的,正是那個從寧靜裏走出去鬥爭的陳光誠。
記者在充滿不公平、痛苦與危難的書頁裏看到陳光誠,在平靜平淡的天主教大學找到陳光誠。一個人願意做甚麼樣的事情,就會置身甚麼樣的境地。「我認為他來美國,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Danica這說法,不是總結,希望是陳光誠一個全新故事的開始。
特約記者:冼麗婷
攝影:曾漢棟
回應 (0)